一)周密审题
审题是作文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工作的好坏,将决定全篇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方向展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话题作文也是如此。
我们先来谈谈什么是话题?所谓的“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题的由头。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可以作为“话题”来引发人们的联想,引发人们的议论,引发人们 抒情,总而言之,就是引出人们心中想说的话。
我们从很多试卷中看到,话题作文没有规定题目,属于开放型作文,它仅仅规定一个写作范围,人们可以围绕“话题”自由自在地“侃”,海阔天空地“侃”,人们都能在一定的范围内选写自已最能写的内容,人人都想谈出点新意,写出自已的创见,于是放松了审题的要求。其实,话题的框框很少,不等于没有框限,如果不明白这一点,把作文的材料(或提示)与作文的标题、要求等割开来,就容易偏离题意。
例如:2001年上海中考命题令人耳目一新:
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温謦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用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缕慰藉;在这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伙伴之谊……
请你以"有家真好"为题,写一篇600字右左的文章.
据题中所示,家有两个含义,一是家庭,这是实指;二是指集体或国家,是宽泛的概念,是虚指。从命题上来看,贴 进学生生活和实际,人人有东西可写,有情感可抒,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但在审题中不可忽视“真好”两字,因此在文章的感情基调要突出对“家”的赞美、褒扬或肯定。从表达要求看,应在记叙的基础上适当地议论与抒情,要流露出对“家”的热爱,倾诉着对“家”的赤诚之情。“真好”这两个字在题目中属于提示性的隐蔽信息,处理好和利用信息毋庸置疑是当代学生基本能力之一。
家人朋友间的亲情等。《脚印》也不仅是要描写真实的脚印,而应当写成长道路上、进步过程中的有意义的事件。这些都要求学生学会悟出隐含在表面文字背后的含义。
二、妥善立意
审题以后,立意就成了文章有无灵魂的关键,能否站得高,看得远,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思想境界有很在关系。如果学生没有那种高远的认识,强拉硬扯也只能导致生搬硬套,弄巧成拙,写成“克隆”式的作文。文章最忌讳千文一面、一个声调。因此,我们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 的认知水平,加深其思想深度,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常言道:“创新,作文的生命;生活,作文的源泉。”一篇优秀作文的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今年高考一篇白话作文《赤兔之死》引起很到的反响,就是一个鲜活的事例。话题作文,由于它仅规定一个写作范围,作文的题目又是自拟,学生写作时常常有套题现象。教师要求学生写文章要力争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不要过多重复别人已说过多次的话题,不要就事论事、浅尝辄止;而是要注意立意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现以2000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作文为例:
同学们,“五一”放长假,也许使你们的生活增添了新色彩。你们可能有一次难得的随亲友旅游的机会,有了串门、聚会、参加社会活动、文体活动、读自己喜爱的书、做自己爱好的事的时间;也可能在学校补课,在家复习,还可能有其它各种各样的生活见闻 和体验。请你以自己在“五一”放假期间具体的生活经历或感受为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
2、文体不限,除诗歌、戏剧外。
3、字数600字左右 。
我们知道“五一”长假离中考仅30多天,学生接触题目的导语后就可在记忆的仓库里搜寻,假期中鲜活的感受会立即流淌笔端。很多学生写游览名山,激起热爱和报效祖国的豪情。不少考生跳出写饱览名山的喜悦,写关在教室攻克题山的无奈。如一篇满分作文《少年愁》。小作者从辛弃疾的词:“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引出了新世纪的少年的“愁”,全文又以“少年愁”为线索贯穿全文,述说“五一”长假过重的作业负担,以解答两道习题的形式展开,立意构思新颖,让读者为他载不动的“少年愁”感到担忧,并引发出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思考。还有一篇佳作《补课》,考生以略带夸张俏皮的语言写道:“五一节期间不放假,留校补课,这则消息使 我们原本不满的心理又增添了种种抱怨,然而以无可奈何。”文中小作者把自己比作一群“鸥鹭”,他们在五一节放假期间,并没有戏游“藕花深处”,而是深溺在“书山题海”中,他们叹息、责怪、怨恨,就把流行歌词改编为:“作业最多的人晚,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休息最少的人是我,“五一”没有自由的人是我,放假关禁闭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读着这些“鸥鹭”的心声人们不得不意识到中学生“减负”的必要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等。这一类的作文内容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的要求,都具备时代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因此在立意上,教师一定要根据话题的材料,加以选择“聚焦”,立足一点,大题小作,不可“八面出击”,面面具到,习量在细、实、深上面用力。殊不知,能达到“片面的深刻”境界的文章往往是好文章。
三、选择体裁
近几年来,非常流行“淡化文体”之说,通常是除诗歌、戏剧外的任何体裁均可,这对 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选择他们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能充分展示其个性与才华,但是每一种文体都有各自的要求,因此在具体落实到写作中,要求学生根据立意、选材定好文体,并且在写作过程中要一以贯之,使之成为充分具备该文体特色的文体。
以2000年武汉中考作文为例,题目如下:
“风:有自然界的,有人类社会的;有的可亲可爱,有的可怕可鄙……”请以“风”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此题 选材立意上,如是写关于大自然的风,介绍风的形成、种类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等,那可以写成说明文;如是写在风雨中发生的事,从中展示人物的性格,揭示事件的中心,从文体上来看还是要写记叙文;但要想使文章更具深度,由“浮夸风”、“共产风”想到如今的“攀比风”、“追星风”等,讨论“风”的成因、利弊,指出正确的做法,这就要写成议论文是最恰当不过的。
对于初中生来说,写好记叙文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写说明文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好议论文要做到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确凿、充分,论证有力、严密。
总之,我们平时要养成“多看、多想、多读、多写”(鲁迅语)的习惯,当面对着话题式文题时,经过审题、立意后,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选择自己拿手的技法。一句话,尽可能把自己最靓丽的一面展示给读者。
哇塞,这未免太过分了......
没有一个月搞不定。
如果你比较诚实,就挑喜欢的写几篇,剩下的空着也罢。
如果你比较“聪明”,就到网上找点范文改改,
如果你想讽刺一下老师,就30篇全写成议论文,举相同的论据给他看(
给你说几个高考议论文“论据万金油”:霍金、居里夫人、牛顿、苏轼、陶渊明、李白、庄子、感动中国人物......)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