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的一些问题

2024-12-02 13:03:4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佛法起始和最终的目的都是教人怎么来改变自己的心性的!
是需要同时改变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心性,而不是或者看只关心过去、或者只关心现在、或者只关心将来。所谓的修来世就是指改变来世的心性!
那么,为什么要改变心性,好象心性没有命运更重要哇!其实不然,古有偈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害实不安。这是要看觉性到不到位的问题,如果觉性到位的话,就会发现一切的运数其实是受心性所控制的!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僧侣不但不建寺庙,也不参加劳动,只靠乞食维护身命。因为具有愿意助人的心性已经是不容易做得到的了,而肯接受没有回报的布施去助人的心性就更难以做到了,最后能够默默地接受别人施舍而不生执着的心性就更难能可贵了!
说是改变心性,那么心性究竟向哪里改呢?就是向不执着于名利上改!
但这个世间能够做到默默地接受别人施舍又不生执着的人是少之又少,也只有这种人才能将出家出到底,其他的人更多的还是选择了在家。
出家人在默默地接受别人施舍的同时,还需要完成精研三藏十二部、体悟三藏十二部的任务,做到了就叫了道,做不到就叫不了道。但是今生不了道的话是要来世披毛戴角偿还的。真的不轻松!
出家人内部有句话:要三藏十二部一口吞,然后再一口一口的给吐出来!
即研究不精广深不可以,研究精广深了不能让别人体验到你的成果是什么,还是不行,不要说最终自认为所研究到的成果却没有人肯认可,那就更不行了!
因此在家人对出家人的供奉,在实际效果上,讲的土俗点就像现在的“供房”、“供车”,有朝一日还不了贷的话,是立马要清算的!只不过不是向施供方清算,而是施供方向“房、车”清算。
又会有多少人有这种默默地接受这种“供奉”的智慧和勇气呢!
智慧和勇气都较之缺乏的一方,自然不会选择出家,但也不会不选择供奉出家人的。因为在家者没有精研三藏十二部的种种条件,但可以通过供奉出家人,让精研三藏十二部的条件延续下来。因为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当下的心性,还必需保障久远之后的心性改变也能够得到指导。这是就广义而言!
就狭义来讲,劳动是一种造作,日后会致富的。但仅凭借致富是无法改变心性的,没有了稳固的心性,早晚会出现富不过三代或者三五年的!并且一下出现无人生产劳动的情况是不理智的推论。就好比说所有的人都一下开始喜欢吃辣味儿那样。
其实,修佛是修心,即把自己的心性改变成和佛菩萨的心性一模一样!
过去心的改变靠追悔也叫忏悔、现在心的改变靠的是当下能够警觉得到和愿意去改、未来心的改变则必需寄托于与佛法僧三宝保持良好的关系!咯!

回答2:

出家人要把佛法传承下去。这就是对众生的最大贡献。
把寺院打理的井井有条。让香客能有地方见闻佛法佛相。燃灯奉香。喜种福田。
并且供养僧人。有大福报。这难道还不够吗。
不是非要体力劳动才叫生产吧。那教师呢。文人。画家。歌手。也并没有拿锄头去种地啊。
至于无人生产的问题。那更是不可能的。。。
这个婆娑世界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
如果真成了那样。人人修佛。那这个世界的共缘都不一样了。
那我们这里就和极乐世界一样了。生态。福报。环境。自然。气候。都绝不会是现在这样。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回答3:

佛经并不是指示世人不事生产。四圣谛教人要有正当职业,用任何正当职业去生产,皆可以。
把佛法道理教育世人的人,例如僧侣,以教育佛法和帮助世人为职业,才可以不做其他工作。
也就是分工合作,来造出和睦社会。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僧侣。是各司其职。

回答4:

供养者,与佛结缘,今生或来生将有机缘获得大智慧了生死得大自在;若不供养就得不到智慧的传输。

出家人,接受供养,专心修持,获得智慧,将来要度众生的,起码要度与自己有缘的众生。

所以,凡夫以为的出家人的那种“清福”是不对的,当然也不排除某些个别不如意的现象。

回答5:

一切有相皆为虚妄。
六祖慧能说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修行全在人心。
挑水、做饭,皆可修行。
修行,不等于全然存有空闲,才可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