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杭州贴沙河的历史背景介绍以及涉及的文化和人物

主要想知道贴沙河的历史,文化
2025-01-20 13:17:3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贴沙河,在昔日杭州城区东界,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开凿。以宣泄钱塘江潮水,守护杭城。古时因沙聚河滩,相邻几条河曾统称沙河,俗称贴沙河。南宋时,分称里沙河、外沙河、后沙河。明清两代,贴沙河仍通钱塘江。光绪三十三年(1909年)沪杭铁路沿河东穿城而入,设车站于清泰门内(即今杭州火车站,又称“城站”),拆城
门及城墙一段,河道显现于市区。自1931年8月清泰门自来水厂建成后,划为水源保护区。历千余年变迁,现河道南起候潮路始版桥,北至艮山闸,全长6257米,水面宽25至70米。近几年,市政府对贴沙河实施全面整治,投资人民币数亿元,举措六项:截污分流;驳坎河岸;疏浚淤泥;引水荡腐;绿化两岸;强化管理。今日河水清澈、树影婆娑。入夜“灯火沙河”,逞其诗韵画意,妆抹“天堂”东门风姿。

汤寿潜:铁路燃蜒几曲长

1909年8月13日,晴。这么好的天气,老天爷待汤寿潜不薄。汤寿潜对此毫不怀疑:今天这个日子将载入史册———沪杭铁路正式通车了。

按常理,前一晚汤寿潜应该会因为激动而难眠,但让人奇怪的是,他一觉就睡到了天亮。汤寿潜还做了一个梦,火车跑着跑着,就上了天,在云海里翱翔……要不是挤过窗帘缝的晨光射进了他的眼睛,他也许还要睡上一会儿才会醒。

汤寿潜侧目一瞧,夫人已不在身边。他伸了个懒腰,披上短袖绸衫,走出卧室。楼下的客厅里,夫人和两个儿子以及女儿、女婿坐在沙发上,在小声地聊着天。汤寿潜轻轻地咳了一下。他们都站起来了,抬起头,微笑地看着他。“爸爸,您今天气色真当好噢!”女儿说。汤寿潜天天在为铁路的事忙碌着,单是图纸,不知道修改了多少遍。是啊,四年了,他为铁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而呕心沥血,家里人最明白。如今铁路终于开通了,他们为他得以解脱而欣慰。

汤寿潜心里明白,这条铁路的成功建成,得感谢他的好女婿———后来成了国学大师的马一浮先生。要不是小马的提醒,他老汤差点就成了民族罪人了。这件事在这里有必要讲述一下。

1905年,为了抵制帝国主义侵略,夺回浙江铁路建筑权,在旅沪浙江同乡会(此会是清末革命组织光复会的基础)支持下,汤寿潜与张元济等成立浙江铁路公司,自任总理,修筑沪杭铁路。由于当时杭州拱宸桥是日本租界,那里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因此汤寿潜最初设计的图纸,是把沪杭铁路终点站定在艮山门,并准备从艮山门再铺一支线到拱宸桥。对于这个设想,汤寿潜很满意,但他万万没想到,他的设计只着眼于经济,却忽视了政治因素。

那一年,汤寿潜的爱婿马一浮从欧美游学归来了。尽管马先生当时才20多岁,可他的道德文章已颇有建树,汤寿潜很喜欢和他聊天。一天,马一浮来汤家做客,那时汤寿潜正与幕僚们在商议铁路设计图纸,他便请女婿也来参议参议。谁知马大师看后却一把将图纸撕成两半。“这是为啥?”幕僚们大惊失色。马一浮似乎有些激动,他说:“中国人造铁路要为中国人着想。为什么不把终点站定在闹市区的羊市街(今江城路),再铺一条支线到南星桥,以便水陆衔接和今后铁路南延,而要把终点站定在艮山门,铺支线到拱宸桥租界去方便日本人呢?”幕僚们面面相觑,最后都看着汤寿潜。汤沉吟片刻,觉得马一浮的话言之有理。不愧是自己的爱婿啊,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汤寿潜不但不以马一浮撕图纸为无礼,还按马的方案把艮山门改为货运站,而把终点站定在羊市街北端城内(即今天的城站,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后,在火车站附近建筑20米弹石路,为杭城第一条汽车路)。

在这里,我就不描写汤寿潜在通车仪式上的风光表现了。光荣更应该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火车第一次轰鸣着从上海来到了杭州,沿着贴沙河,驶入了城站,那声浪,和民众的力量一样巨大。

仪式结束后,更多的人依旧聚集在城站,久久不愿散去。

坐在汽车里,汤寿潜听到市民唱起了新的民谣:“铁路燃蜒几曲长,分支两沪越钱塘。奇肢飞舞超龙凤,分付夸娥凿女墙。”

汤寿潜眯着眼,情不自禁地轻轻拍打着膝盖,也跟着哼唱起来。

汤寿潜(1857-1917)原名震,字蛰先,山阴天乐乡(今属杭州市萧山区)人。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实业家。1892年中进士,任安徽青阳知县,但上任三个月后即辞官,游历各省。1903年,清政府任命他为两淮盐运使,未到任。1905年8月任浙江铁路公司总理。1906年,与张謇组织预备立宪公会,任干事,成为立宪派的领袖之一。不久,因反对盛宣怀缔约向英借款,积极参与以维护路权为目的的浙路风潮,成为当时的知名人物。1909年任浙江咨议局议长。1911年11月杭州新军起义,被推举为浙江都督。1917年病逝。著有《危言》四卷,《尔雅小辨》二十卷,《说文集》二卷,《理财百策》二卷,《三通考辑要》若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