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简介:织女在人间遇上了牛郎。为了牛郎,织女选择留在了人间,织女和牛郎生下一对儿女。原来织女是玉帝的女儿,最后织女不得不告别牛郎回到天庭。牛郎带着两个孩子追至南天门,却被王母划下的天河所阻,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见面。于是,牛郎织女就这样静静的等待着每年相见的日子。
我国古籍中最早关于牛郎、织女的记载是《诗经小雅大东》篇,但是文中只说织女和牵牛是天河中相近的两颗星宿,两者并没有什么关联。直到汉时,这两颗星宿才被转化为具体人物,班固在《两都赋》中说:“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意思是说,汉宫昆明池边有牵牛、织女两座石人像。最早记载牛郎织女是夫妇的文学作品,要算《文选洛神赋》了,文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由此来看,牛郎、织女的故事并不是原本就有的,而是渐渐被古人所意会的。
扩展资料: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
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守志》:“举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织女合婚之说。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萌芽于先秦,渐成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故事框架基本确定。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故事的细节和具体内涵因时而变,但其中蕴涵的对爱人的忠贞不渝的观念却穿越千年温暖后人。
织女在人间遇上了牛郎。为了牛郎,织女选择留在了人间,织女和牛郎生下一对儿女。原来织女是玉帝的女儿,最后织女不得不告别牛郎回到天庭。牛郎带着两个孩子追至南天门,却被王母划下的天河所阻,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见面。于是,牛郎织女就这样静静的等待着每年相见的日子。
故事简介:织女在人间遇上了牛郎。为了牛郎,织女选择留在了人间,织女和牛郎生下一对儿女。原来织女是玉帝的女儿,最后织女不得不告别牛郎回到天庭。牛郎带着两个孩子追至南天门,却被王母划下的天河所阻,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见面。于是,牛郎织女就这样静静的等待着每年相见的日子。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写的很好。写得极其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