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做到高效阅读呢?

2025-03-28 11:12:3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高效率的关键在于让大脑保持在一种主动汲取信息的状态。因为单纯的阅读不等于学习,单纯的阅读只是一种被动式的信息输入,要想更好地理解和记住书中的知识,并运用知识,一定要让大脑主动的去汲取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1、阅读前,可以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
我们的大脑是比较懒的,要想更好的阅读一本书,要主动地去引导自己思考。
其中“自我提问”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比如这样问自己:我读这本书的主要目的、目标是什么,我想从这本书中找到什么答案、方法,我读这本书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这样提出问题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读的时候有选择,知道该留意哪些内容,同时也更专心更投入。读完之后再回答一下之前提出的问题,检查一下目标有没有达成。
2、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快速阅读法和精读法。
快速阅读是一种根据阅读材料、需要、时间、精力等,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的方法。快速阅读有助于我们快速抓取书本的主要知识点,快速读完一本书,减少阅读压力,提高阅读效率。
我现在读书,通常都是以一分钟两三千字的速度进行阅读,读的过程中快速找到我感兴趣的地方、对我重要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然后才放慢一点速度来阅读。我现在读一本书通常只需要一两个小时,这样我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对书中的一些精华内容进行梳理、理解和思考。
快速阅读的能力,一方面需要不断的阅读和积累,也就是多读,多读可以完善我们的识文基础(词汇、知识背景、阅读技巧等),让我们理解力的池子变大,从而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和效果。
另一方面需要专门的去训练,比如通过“精英特速读记忆软件”来训练,扩大我们眼睛的辨识广度,提高感知力、眼脑结合快速识别信息的能力等等,从而掌握快速阅读的技能。一般掌握到一两千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是非常容易的。
3、做读书笔记时,不要只记录你看到的,关键是记录“你想到的”。
做读书笔记是我们强化阅读理解和记忆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我们太习惯把笔记当记录,把别人讲的东西,画下来、写下来、收藏起来,等自己有空了再去温习。这本身是一个很好的行为,但记录这个行为会欺骗我们的大脑,让我们觉得已经拥有了这个知识,这是非常不利于我们学习掌握一个知识的。
我们应该做的是尽可能的“把笔记当作训练思考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把产出的一些理解、想法记录下来,而不是记录看到的内容本身。
很多人会说“我没有想法、我不知道如何思考?”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会思考,而是懒于思考、不习惯思考。思考对于一些人来说,并不能像呼吸一样自然,而是需要“刻意”才能运行。
这里简单给你几点建议,当你读到或听到一些新观点、新知识或重要内容的时候:①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这个东西说清楚,如果讲给别人听,别人能听懂吗;②想想这个知识和我过去的哪些知识、经验、案例类似,或是相反;③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决生活工作中的什么问题,我具体该如何运用等。然后把这些思考后的内容写下来。

回答2:

而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过目不忘”,可以“出口成章”“落笔生花”,可以“学以致用”?
这一篇文章,试着揪出之间相隔着的东西。
什么是学习(读书)?
许多人读书,就是打开一本书,从头翻到尾,读完扔一边,以为这就是读书。
当然不是,所有的学习活动,包括读书,都是一个闭环,这个闭环由3个部分组成,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而大多数人,只停留在学习中。
拿读书举例,学渣拿到书,只是单纯的读,而学霸拿到一本书,他会分为几个阶段,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学习的闭环:
【读书前】先明确自己看此书的目的,建立此书的框架,对此书进行“预习”,挑中想读的地方。
【读书中】填充之前所建立的框架,带有批判性进行阅读,制造知识之间的关联,思考知识的应用。
【读书后】做输出练习,通过做笔记,写作,给人讲述,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等方式,去让知识真正为他服务。
以下,就学习的闭环,展开讲解。


1
读书前
1·. 读书的目的性及误解
关于读书的目的性这一点,写过的所有文章中预计不止提过三遍,但我为什么还要反复提呢?因为真的太重要了。
比如我想深入了解,为什么穷人(我)越来越穷,为什么没时间的人越来越缺时间,于是阅读了《稀缺》。
比如我想学习怎样让自己的逻辑更清晰,更有条理,于是阅读了《学会提问》《金字塔原理》《好好讲道理》等书。
而且,你的目的要清晰,不清晰的目的有:我想提升自己。你必须想明白要通过这本书,来提升自己什么能力。
有些人对于目的性本身有一些误解,在这里澄清一下,“目的性”不等于“功利性”,其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目的性是一个目标,任何事情都可以有目标,而功利性,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
读书这种东西,很“没用”,没用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需要沉淀,厚积薄发。不是说你读了这本书,明天工资就能翻一倍,而是你读了这本书,现在用不着,当和以后所读的书籍,所经历的事情起化学反应时,会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2·.用“整体性思维”学习
许多人看书,并不会看书籍目录,这个东西的重要性,好比方便面里的配料包。
许多人理解的目录作用,是索引,就是想看某个你需要的章节,知道在哪一页。然而这一点,恐怕不是最大的作用,最大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理清书籍的脉络,建立对书籍的框架。
先对书有个整体的认识,建立框架后,再通过阅读去填充框架。
如果把读书比喻成画地图的话,建立框架,则是画出整张地图的轮廓,填充框架,则是再把地图划分为各个国家,各片海域。
而如果不用整体性的思维去画地图(读书),你先画了中国,画完发现画得太大了,纸不够用,于是画(读)出来的地图(书),变得不完整。
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只是了解书中的整体内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用“整体性思维”学习,是把点连成线的一个过程。
如果掌握了整体性学习,会带来一个附属品,切割阅读法。
把书按你的需求,兴趣,等维度切割开来,先把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掌握起来,再去掌握其他没那么感兴趣的,和抛弃那些没什么兴趣的,将会大大提高你的学习效率。
3·. 泛读
先说明一下,第二点所讲的建立框架,是指建立属于你自己的框架,而非整本书的框架。
建立了框架之后,把你想学的内容都泛泛看一遍,这一遍主要要看的,是文章中加粗的地方、第一段(问题)和最后一段(解答)。
当对了内容有了基础认识后,对后续的阅读有很大的帮助,上学时老师老让我们回家预习,也是基于这个道理。

2
读书中
1·.大局观
读书前最重要的事是建立框架,读书中最重要的事,则是填充框架。
如果把读书比喻成画地图的话,建立框架,则是画出整张地图的轮廓,填充框架,则是再把地图划分为各个国家,各片海域。
在阅读的时候,脑海里无时不刻要有这样一张地图,通过你的阅读,让这一张地图变得更完整。
大局观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让知识系统化,知识只有经过系统化,才能叫知识,未经系统化的知识,顶多叫信息。
2·. 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则是对书中的内容不断提出质疑。
作者讲的这些,有道理吗?其他人是怎么想的?我是怎么想的?
如:作者说努力就会成功,有人认为努力只是一剂安慰剂,没什么用,而我觉得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有用。
3·. 制造关联
知识的本质,是知识间的关联,这个问题,后期会新开一篇文章说明,这里浅浅带过。
作者讲的东西,可以用来解释什么东西?对我有什么用?与哪些我所知道的知识有着相关联的地方?
比如我看到《人类简史》里的一句话:“人类脱离子宫的时候,却像是从炉里拿出了一团刚融化的玻璃,可以旋转、拉长、可塑性搞到令人叹为观止。”
可以用来解释那些源于同样起点,却跑向不同终点的人,可以用来解释王小波说过的:“社会是个大熔炉,可以改造各种各样的人。”
对我的作用是,进一步推翻了我“三岁定终身”的认识,没有那么多的局限性,我可以变成我喜欢的模样。

回答3:

你要提高你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时的认知能力,倍速阅读就可以帮助你提升阅读能力,你可以去试试。

回答4:

链接:http://pan.baidu.com/s/1hB7mFv1ljFEfYvHPJ3LHbA

提取码:1aqv

阅读,是公认的低投入高回报的学习方法。我们每个人从小就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但却仅有一小部分的人真正掌握了读书方法。他们总是能用最少的力气,最快的速度,掌握知识的精华,从而为自己所用,获得人生的极大便利。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科学、高效阅读,变得尤为重要。

课程目录:

极简精读法:30%的时间用对了,100倍的效率

知识地图与知识库:‍集中式管理法

怎样做好一份「知识树笔记」

你这一生究竟要读些什么书?

大幅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