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历史名人 - 杜甫
杜甫,字子美,唐睿宗太极元年(公元712年)正月初一日, 生于河南省巩县老城东二里的南瑶湾村(今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 村)的笔架山下。杜甫祖籍长安社陵,其远祖随晋室南迁到襄阳。 杜甫的曾祖杜依艺任巩县令时,将家迁到了巩县。祖父社审言是 唐初一位著名诗人,孙承祖业,杜甫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高峰,成 了我国乃至世界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驱车由市区向东行八公里,便到了杜甫故里南瑶湾村,这里 风景优美、山明水秀,极富诗情画意。村前有条清澈见底的汹河, 潺潺向北流入洛水。村口北边有三座山峰组成笔架的形状,人们 叫它笔架山,山后有一圆形低洼地,酷似砚池。笔架山下有座小 院,院内正中有孔砖砌的窑洞,深IO米,宽2米,高3米,唐代 伟大诗人杜甫,就诞生在这孔窑洞里。此窑来历虽不见经传,但 当地人民世代相传,习惯地称之为“工部窑”。窑洞上边经千余年 来风雨剥蚀,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前半部分坍塌下来,这一孔破 窑在封建时代,也同杜甫一样,被冷落了一千多年。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诗人诞生的窑洞,多次拨款修聋。 1962年,为了纪念杜甫诞生125O周年,在杜甫诞生窑院内建立了 “杜甫故里纪念馆”,请郭沫若先生题了辞,请著名画家蒋兆和先 生画了杜甫像。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杜甫诞生窑公布为省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诞生窑前是一个小院,原有西屋三间,是杜甫生平诗作 展览室。室内放着社诗的不同版本。和研究社诗文集五百多册,还 有许多外文版社诗。墙上挂着杜甫诗意画及历代画家画的杜甫像, 正中放着当代教授曾竹韶雕塑的杜甫半身铜像。故里院大门朝西, 院内原来还有一口水井,传说是杜家吃水用井,此并曾经哺育了两代诗人(杜审言和杜甫),所以人们称此井为“灵井”,关于此 并有不少动人的传说。如今在井上盖了亭子,并将井重新挖开,恢 复了原貌,大门右侧山墙上嵌着一通石碑,上刻“诗圣故里”四 个大字,乃清代河南府尹张汉所书,清雍正丁未(公元1727年) 菊月立。
张汉对社诗及杜甫的人品极为敬慕,传说他在科举考试中,题 目太难,正在发愁的时候,恍惚中见一位青衫老人飘然而来,经 过老人指点,使张汉茅塞顿开,心胸豁朗。提笔成文,结果三场 得意,中了进土,钦点为河南府尹。于是张汉兴高采烈地带着仆 役随从,赴洛阳上任。
一天,行至南瑶湾村口,张汉隔轿帘看到一位老者,步履从 容,横轿而过。张汉暗想:山村野老,这样不懂礼貌,虽是这样 想,但觉得老人很面熟,沉吟之间,他忽然想起:他不正是考场 内启示自己文思的老人吗?便急忙叫落轿,可他走出轿时,老人 却踪影全无。询问左右仆役,都说没见什么老人。张汉心中狐疑, 就步行走到村中打听附近有无名人遗迹。老百姓指着笔架山下的 院落说:“这个宅院,是唐朝诗人社工部诞生的地方。”张汉一听, 恍然大悟,急忙掸衣整冠,入院拜谒,抬头望去,只见一片荒芜, 蒿蓬满院,颓垣断壁,十分败落。此时,张汉又想到诗人一生行 吟,忧国忧民,颠沛流离,潦倒终生,不仅长叹:“一代诗圣,身 后竟萧条到此等地步!”于是他恭立焚香,拜谒杜甫诞生的窑洞, 瞻仰笔架山,然后登程上任,一路上感慨不已。
张汉到任后,想起杜甫,常夜夜不能寐,便派人寻找杜甫后 裔。在东站街西头建了杜甫词,在杜甫故里村口树碑一通,又亲 自去祭扫杜甫墓,组织杜甫后代纂修社氏家谱,并亲自为之作序 (《诗圣全谱序》)。 在离杜甫诞生窑不远的南瑶湾村口,建有一座碑楼,正面刻 “唐工部杜甫故里”。是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 17 6 6年)巩县知县 李天握所建,碑楼有壁上嵌一碑石,乃“唐工部社文贞公碑记”, 是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杜甫的三十四、五代孙合立的。
杜甫故里纪念馆院内,树立了几通杜甫诗碑及颂社诗碑,其 中路易·艾黎用英文写的诗碑,代表了国外学者对杜甫的敬仰。在 院的西北角种枣树一棵,八、九月间果实累累,令人馋涎欲滴,每 当人们看到这株枣树,便会想到杜甫的《百忧集行》中的诗句来: “亿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 能于回。”
唐代诗圣杜甫
杜甫
杜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