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中的《孔子和老子的会见》读后感450字

2024-11-23 07:32: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孔子见老子,孔子见南子,都是引人联想并富于趣味的历史悬案。孔子见南子,《论语》上有记录,寥寥几笔,不失传神,而在那部《孔子》的电影里,更是绘声绘色地创作出当时场景,活色生香。孔子见过南子也就一见而过,文人墨客们却一直把南子挂念在心上,二千五百多年了也难以释怀。(图注:电影《孔子》剧照。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孔子见老子呢?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关于孔子见老子,均源于《礼记·曾子问》《史记》及《庄子》诸书。其中《礼记·曾子问》四次“记载”了孔子向老子求教,据考证第一次拜见老子时,孔子17岁,在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地点是鲁国的巷党,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这样的记录也许逼近历史史实,或者可以锁定,孔子确实见过老子。孔子见老子,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文本,都有不同的角度与侧重。其一是庄子的《天运篇》(作者注:疑其为托伪之作),行文得庄子风采,谈古论道,宇宙真理在握,富于雄辩,孔子的仁义礼乐在这篇文章里几近废纸,《天运篇》开篇即给人苏格拉底式思辨的感觉,孔子讲人的仁爱,庄子却认为虎狼也有仁爱,因为虎狼都爱其子,更进一步认为至仁无亲。文中的“老子”则教训孔子,你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有让天下的乌鸦变成白色的,而颜渊与师金对话中,师金认为儒家复辟周礼是一种东施效颦,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治理方式,固守西周之治没有任何出路。孔子到了五十一岁还不知道天道,所以还得求教老子(而在《论语》中,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有一种反讽意味),孔子认为六经有助于治理国家,而老子嘲笑孔子说,经书不过是前人的足迹,踏着前人的遗迹走不了前人的路,你得找到那些前人的脚印才行。在老子看来,按照经书治理国家,带来的必然是乱治,刻意追求仁义道德,既是虚伪的,也带来人性之恶。儒道两家关于孔子见老子的传说故事结尾一样:孔子回到弟子们中间,说老子这个人像龙一样神奇莫测。儒家典籍《礼记·曾子问》中,谈得多是仪式或礼制问题,没有《庄子》篇章中那样宏篇大论,儒家弟子们对孔子见老子的叙事要说明什么呢?说明孔子与老子有传承关系,尊黄老之术,也可以尊儒家之术。儒家更多的在政治技术的礼制方面有更多的经验与方式,对治理国家更有价值。孔子是问礼于老子,而不是问道于老子,既然是问礼,那么老子关于礼的思想就传承给了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