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
汉赋,无疑是古典文学中一种影响深远的体裁。
刘勰在其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里说:"铺才逦文,体物写志"是赋之特征。前四字指的是赋的形式,后四字指的是赋的内容。《汉书·艺文志》载:"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赋是一种不同于诗词,也不同于文的文体,介于二者间。
《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大师》)。一般认为,"风"、"雅"、"颂"是三种诗体,"赋"、"比"、"兴"是三种写作表现手法。在战国时期,"赋"还只是古诗的一种表现手法。"赋"与"比、兴"的比喻象征、托物起兴不同,"赋"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一种直白的表现手法。但有学者以为赋原来也是一种诗体,如章太炎先生在其《国学演讲录·经学略说》中提出:"六诗者,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今《诗》但存风、雅、颂,而无赋、比、兴。"不论赋前身是不是一种诗体,在后来赋成为一种文体,并在汉代领一时风骚,是无可置疑的。至唐时韩、柳发动"古文运动",骈文逐步失去正统地位。这对赋有一定冲击,但宋后,赋依然是文人学士最喜欢采用的文体之一,主要是俳赋与文赋。
赋在先秦儒家荀子时便已是一种文体,《荀子》一书中已有《赋篇》,分别写云、蚕、礼、知、针五种事物。
刘勰指出"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可见赋是《诗》与《楚辞》演变而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赋到西汉时,已足以成为汉代文学的代表,乃至影响千年中国文学史。赋大致分为五种,也正是五个重要时期:西汉人将楚国诗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也视为赋体,没有一定的限制性,这称做楚辞体的骚赋;汉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长的句子,汉赋喜堆砌词语,好用难字,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却被后人视为赋体正宗,也称古赋;六朝赋是东汉抒情短赋的变体,其特点是篇幅短小,句式整齐,多为四言、六言拼偶组成,而又讲究平仄,通篇押韵,又称俳赋;唐宋又有律赋,题目,字数韵式,平仄都有严格限制;文赋是中唐以后产生的一种散文化的赋体,不刻意追求对偶、声律、词采、典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较自由,甚至大量运用散文的句式,文赋实际上是赋体的一种解放。静安所谓"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人间词话》),不外如是。
赋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屈平、宋玉、司马相如、杨雄、枚乘等人。
《汉书·艺文志》载:凡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其中宋玉之《风赋》、枚乘之《七发》、司马相如之《子虚赋》、东方朔之《答客难》、扬雄之《长杨赋》、班固之《两都赋》等等,无不是传世佳作。
汉代辞赋
理解:
①汉赋发展脉络。
两条线索:一是“辞”或“骚”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不断;二是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从浓情质实向失情华丽发展。
③汉赋溯源。
赋是一种特殊文体,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不少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特别是后二者的抒情、比物连类的表现特色,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出特征。“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荀赋咏物寓意,篇幅短小,其铺陈写物和问答的结构,对汉赋产生了一定影响。汉赋依内容和表现形式,可分为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的;另一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是一般所说大赋或汉赋。东汉中后期出现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较短小,铺叙摹绘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极大增加的赋作,一般称作“抒情小赋”。
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理解:
①东汉赋创作大势。
由大赋向抒情小赋发展。仍有骚体和赋体之分。骚仍抒情,赋体创作则呈明显变化。初期赋家继承前人赋我,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东汉中期以后,以张衡《归田赋》为发端,赋体创作向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慌。
②班彪《北征赋》。近刘歆
③冯衍《显志赋》。受屈原影响较大
④蔡邕《述行赋》。
⑤班固《两都赋》。题材上着重写京都,谋篇布局上极大加强了设喻劝导的篇幅。
③张衡《二京赋》某些思想似更切近现实。
⑤赵壹《刺世嫉邪赋》激烈抨击时政,直抒情感,毫不掩饰。祢衡《鹦鹉赋》士人困厄无奈。
简单运用: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是赋史上承前启后的作家。其《二京赋》可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赋中除苑囿宫室等外,还有商贾、游侠、街市、百戏等市井万象,展示了一由都市生活全图。规模、容量、篇幅都超过前人。其《归田赋》又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全篇只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
①汉赋发展脉络。
两条线索:一是“辞”或“骚”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不断;二是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②汉赋溯源。
赋是一种特殊文体,是诗、文的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特别是后二者,它们抒情、说理、比物连类、夸饰铺排的表现特色,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