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斗彩瓷器怎么鉴别真假|中国收藏联盟

2025-04-13 03:09:1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世人谈及成化瓷,必对成化斗彩交口称赞。成化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色结合相成的新工艺、新品位,而使成化官窑瓷器被后人列为诸窑之首(见清人程哲《蓉槎蠡说》)。而作为“成窑上品”的斗彩更是声誉极重。 然而“斗彩”一名并不是明朝人的称谓。从现存明清文献典籍看,最早应用“斗彩”这个名称的,是大约成书于十世纪的《南窑笔记》。由于此书作者不详,有学者认为成书于雍正年间,也有学者认为当在乾隆之后。不过从清宫档案上看,雍正年间称成化斗彩仍沿用“成窑五彩”之名。在明朝的一些书籍中,如《野获编》、《博物要览》、《敝帚轩剩语》、《清秘藏》、《长物志》等,只以“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称之。而明朝人所说的“五彩”和现代研究者所认定的“五彩”并不完全一致。既如此,我们怎么理解清人“斗彩”一词的涵义及怎样科学地为成化彩瓷定名呢? 对“斗彩”一词,通常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为轮廓,釉上填以彩色,烧成后遂有釉下彩与釉上彩斗妍斗美之态势,故称“斗彩”。但也有其它理解。有人认为“斗彩”应为“豆彩”,因为绿色如豆青。有人认为“斗彩”应为“逗彩”因为釉下与釉上彩似在相互逗趣。有人认为“斗”是江西土话,是“凑合”的意思,应写作“兜”。《南窑笔记》的作者有自己的理解与表述。他说道:“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日斗彩。填(彩)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日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他的分类逻辑实际是依据两大要素。一是从色料构成角度,以有否青料(即青花)将五彩与斗彩、填彩区分开。二是从技术方法角度,以是否“双钩”法将斗彩与填彩区分开。平心而论,有这样程度的分类方法在当时难能可贵,缺点是说得不全。成化斗彩除了他所说的填彩,“斗”(即凑其全体)彩,还有点彩、覆彩、染彩和青花加彩。而且,成化斗彩瓷器大多是一件器物上兼用几种施彩方法,单一的施彩器极为罕见。 成化斗彩极其名贵,最主要是贵在彩饰工艺上创新与精湛。用“精工细作”概括成化斗彩的品质完全恰当。成化斗彩在胎釉、色彩、造型、方面的特色有进一步的认识。 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小杯胎体之薄几同蝉翼,可映见手指。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这种胎、釉特质的形成是由于成化瓷中的铁、钙含量下降所致,标志着成化官窑对胎釉原料的选择与控制比明朝前期更为严格。 色彩丰富而华贵。成化以前釉上彩色很少,即使著名的“景泰蓝”所用颜色也远较成化斗彩为少。“运用不同的选料和配比,做出这么多的彩色,是成化时期制瓷工人的巨大创造”。成化青花色泽淡雅,釉上彩色鲜艳清新。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曾撰文谈论成化彩色的特征:“鲜红艳如血,杏黄闪微红。水绿、叶子绿、山子绿等皆透明。差(姹)紫色浓而无光。孔雀蓝色沉,孔雀绿浅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红色重艳而有光。姜黄色浓光弱”。实可谓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其中的“差紫”是成化彩色中的独特品种。孔雀蓝与孔雀绿不用于斗彩器。成化斗彩在彩色运用上灵活自如,按照器物及纹饰风格,或者选用一两种(如斗彩卷叶纹瓶),或者选用三四种(如斗彩葡萄纹杯),或者选用五六种(如斗彩鸡缸杯)。用三四种彩绘的较多,用一两种或五六种彩绘的极少。然而无论选用几种,都设色精当,素雅与鲜丽兼而有之,明丽悦目,清新可人。应该说,若无成化颜色的丰富,便不会有尔后嘉万五彩、康熙五彩、雍正粉彩等的发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