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黄河上游植被破坏泥沙,汛期过了要蓄水河道提升不宜于防洪.
黄河三门峡工程的经验教训
2003年秋季渭河洪灾,中央电视台及各地报刊
竞相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双院士张光斗和工
程院院士、前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呼吁:“三门峡水库
停止蓄水,不再发电”。掀起了社会上对水利水电问
题的一股浪潮。
有些文章指责前苏联设计院为我们所做的三门
峡工程设计是错误的。实际上,1954年,在中国政府
领导和所聘苏联专家指导下,黄河规划委员会所做
并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全体代表举手通过的黄
河流域规划,在规划指导思想上就错了。为了要求黄
河下游“地上河”不再淤高,想把黄河的泥沙全部拦
蓄在三门峡水库内,使其下游“黄河清”,乃是为了下
游安全而损害上游渭河的片面想法。我国古代治河
经验的教训告诉我们,鲧治水以堵为主失败了;鲧之
子大禹治水以疏为主成功了,可以为鉴1
1954年所作的黄河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对于其
下游的主要工程—— 三门峡水利枢纽拟定正常蓄水
位350 rn,总库容360亿rn。,要淹没陕西关中富饶
平原及山西、河南农田13.33万hm (200万亩),移
民60万人。当时考虑水土保持和支流水库拦沙作
用,设想到1967年减少一半泥沙,水库淤积寿命达
50~70年。据此交由前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代作初
步设计,他们认为到1967年减少50 泥沙太乐观,
正常蓄水位需提高至360 rn,以增加拦沙库容;如考
虑水库寿命100年,还应提高至370 rn;淹没损失还
要增加。
1957年讨论三门峡初步设计时,清华大学教授
黄万里提出不应建三门峡大水库拦沙,如一定要建
的话,要留有大底孔排沙;水电总局技术员温善章提
出正常蓄水位335 rn的低坝滞洪排沙方案;水科院
叶永毅等提出保留底孔排沙的意见。但设计单位担
心大坝不安全,没有接受保留底孔排沙的意见。1960
年11月~1961年6月,虽然苏联专家已撤走,我们
仍按原设计把12个导流底孔全部“堵”塞了。水库开
始蓄水,回水抬高三门峡水库的卡口—— 潼关河床
4 m 多,并形成渭河口的拦门沙,淤积很快向渭河上
延,到达离西安50 km 的赤水镇。淤积翘尾巴高程
达341 rn,比坝前水位332.5 rn高出8.5 rn,当时入
库流量仅5 345 rn。/s。如遇设计洪水22 000 rn。/s,
坝前达正常蓄水位350 rn,其回水势必将淹及西北
最大名城—— 西安市,当时也预计不足。陕西省紧急
呼吁,要求改变三门峡的运行方案。
1964年,周恩来老总理在北京召开治黄会议,
经过100多位专家讨论,多数同意对三门峡工程进
行改建,决定首先在岸边开挖两条大隧洞,并利用四
条发电钢管泄流排沙。但是,泄流排沙能力还不足。
1967年起又实行第二次改建,把1961年堵掉的底
孔在水下再行陆续挖开,以增加低水位的泄洪排沙
能力。经测验,位置较低的底孔比位置较高的隧洞、
深孔和钢管的排沙能力好得多,进口底高程280 m
的底孔排出浑水的含沙量为进口底高程300 m 深
孔的1.35倍;前者排出的泥沙中值粒径为后者的
1.43倍,底孔排出的粗沙含量为深孔的2.4倍。
通过两次改建,虽然坝前蓄水位降低了,但潼关
卡口淤高仍徘徊在4~5 m 的情况改变不大,可见
水库内泥沙淤积容易而冲刷很难。渭河下游仍大量
淤积,也形成了“地上河”,经常引起洪涝灾害,虽经
40年的改建、另建小浪底水库和渭河治理,至今还
难以解决。
上世纪9O年代以来三门峡库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 河
道侵蚀基准—— 一潼关高程长时段居高不下;② 河道来水来
沙量大幅度减少;③河道泥沙淤积仍在发展;④ 渭河下游河槽
萎缩、过洪能力锐减;⑤ 河道崩滩塌岸严重,自然裁弯现象时
有发生;⑥ 河道洪水位抬升、滞洪时间延长,中小洪水成灾机
率增大;⑦ 河道平水期常流量偏少甚至断流,河道水污染严
重。库区泥沙淤积的具体情况是:自1990年汛后以来,库区
黄、渭、洛河淤积泥沙9.1 668亿In。。其中,潼关以上淤积7.
819亿In。;潼关以下淤积l_3849亿In。。1990年汛后至2000
年汛后,黄河小北干流淤积泥沙3.6451亿In。,占建库以来泥
沙淤积量21.674亿In 的16.8 .占“蓄清排浑”运用以来淤
积量6.1737亿In。的591O ;渭河下游淤积泥2.6266亿m。.
占建库以来泥沙淤积量13.3199亿In。的191 7 ,占“蓄清排
浑”运用以来泥沙淤积量3.0132亿In。的87.2 ;北络河下
游淤积泥沙量1.4834亿In。,占建库以来泥沙淤积量2.9065
亿In。的52.0 ,占“蓄清排浑”运用以来泥沙淤积量1.6256
亿In。的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