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枭,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 公士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一级。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证据是敌人的人唤悉头[首级]。就是说在战后,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作用证据。 上造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二级,只高于公士。《汉书�6�1;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造,成也,言有成命于上也。”此爵仅高于无爵,仍须服役。 簪袅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三级,高于上造,仍须服役。公元前186年汉代的和敬乎《田律》和《户律》规定受田数额为簪袅3顷(300亩),簪袅3宅(宅地的标准是以30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出土秦代竹简表明:在军中,每顿吃的饭菜因爵位不同而不同。簪袅可以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干草半石。 不更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四级,不更者,即可免充更卒(轮流服役的兵卒)之意,其他之役,仍须照服。 大夫 大(da)夫:古代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为一般官员的通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官大夫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六级。《汉书�6�1;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加官、公者(接第七级为公大夫),示稍尊也。”汉时,第八级公乘以下仍须服役。汉代《田律》和《户律》规定官大夫受田数额为7顷(700亩),宅地的标准是7宅(30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 公大夫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七级,又名七大夫。高于大夫、官大夫。秦时,民爵公大夫以上者,见县令、丞揖而不拜。汉高祖令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后,第九级五大夫始为高爵,仅得免役,公大夫仍须服役。 公乘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八级。以得乘公家之车,故称公乘。秦与汉初,从第七级的公大夫(七大夫)起,即为高爵,汉高祖规定: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后,第九级五大夫以上始为高爵,五大夫的侍遇不过免役,公乘以下仍须服役,东汉明帝规定:赐民爵不得超过公乘。 五大夫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九等。汉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都有食邑。汉文帝以后,改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仅得免役。 左庶长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级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稿烂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王族专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 大庶长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八级,仅次于列侯、关内侯。据《史记�6�1;秦本纪》,宁公(前716-704年在位)时已有此官。商鞅变法之前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 关内侯 关内侯,爵位名。秦汉时置,为二十等级之第十九级,位于彻(列)侯之次。有其号,无国邑。一般系对立有军功之将的奖励,封有食邑多少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可世袭。南北朝时沿用,仅成为爵位的一种品级。 彻侯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最高级。汉武帝时,以避帝名讳(武帝名彻),改名通侯,亦称列侯。汉初列侯封邑,大者万户,小者五六百户。封邑一般为县,东汉初有封四县者,小者为乡或亭。汉初户口稀少,历年既久,人口增加,萧何、曹参、周勃、灌婴等的封地,户数最多者达四万户。列侯得征收封地租税,地方行政由中央政府所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后又有仅赐名号不给封邑者,加霍去病封冠军侯,另行指定地方为封邑。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 列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各级爵位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野卜信1公士,2上造,3簪枭,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 公士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一级。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证据是敌人的人头[首级]。就是说在战后,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作用证据。 上造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二级,只高于公士。《汉书�6�1;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造,成也,言有成命于上也。”此爵仅高于无爵,仍须服役。 簪袅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三级,高于上造,仍须服役。公元前186年汉代的《田律》和《户律》规定受田数额为簪袅3顷(300亩),簪袅3宅(宅地的标准是以30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出土秦代竹简表明:在军中,每顿吃的饭菜因爵位不同而不同。簪袅可以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干草半石。 不更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四级,不更者,即颂轮可免充更卒(轮流服役的兵卒)之意,其他之役,仍须照服。 大夫 大(da)夫:古代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为一般官员的通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官大夫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六级。《汉书�6�1;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加官、公者(接第七级为公大夫),示稍尊也。”汉时,第八级公乘以下仍须服役。汉代《田律》和《户律》规定官大夫受田数额为7顷(700亩),宅地的标准是7宅(30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 公大夫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七级,又名七大夫。高于大夫、官大夫。秦时,民爵公大夫以上者,见县令、丞揖而不拜。汉高祖令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后,第九级五大夫始为高爵,仅得免役,公大夫仍须服役。 公乘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八级。以得乘公家之车,故称公乘。秦与汉初,从第七级的公大夫(七大夫)起,即为高爵,汉高祖规定: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后,第九级五大夫以上始为高爵,五大夫的侍遇不过免役,公乘以下仍须服役,东汉明帝规定:赐民爵不得超过公乘。 五大夫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九等。汉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都有食邑。汉文帝以后,改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仅得免役。 左庶长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级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王族专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 大庶长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八级,仅次于列侯、关内侯。据《史记�6�1;秦本纪》,宁公(前716-704年在位)时已有此官。商鞅变法之前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 关内侯 关内侯,爵位名。秦汉时置,为二十等级之第十九级,位于彻(列)侯之次。有其号,无国邑。一般系对立有军功之将的奖励,封有食邑多少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可世袭。南北朝时沿用,仅成为爵位的一种品级。 彻侯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最高级。汉武帝时,以避帝名讳(武帝名彻),改名通侯,亦称列侯。汉初列侯封邑,大者万户,小者五六百户。封邑一般为县,东汉初有封四县者,小者为乡或亭。汉初户口稀少,历年既久,人口增加,萧何、曹参、周勃、灌婴等的封地,户数最多者达四万户。列侯得征收封地租税,地方行政由中央弊搜政府所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后又有仅赐名号不给封邑者,加霍去病封冠军侯,另行指定地方为封邑。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 列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敌军的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证据是敌人的人头(首级)。就是说在战后,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作用证据。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甲士”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释放。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杀敌人五个“甲士”可拥有五户人的仆人。 打一次胜仗,小官升一级。大官升三级。惩处 主要是贬值,夺禄,降职。表现不好的,还有失职行为的官吏。国家降低其爵位。消减部分,[所有]俸禄。降低职务。 秦国刑法严苛。实行轻罪重罚.方法很多。 【具体处罚】 鞭打,最轻的处罚。数量不一。 肉刑,伤害人的肢体。使人残废。 刖刑,把罪犯的脚砍下来。 嚜刑,在罪犯脸上刻字。 鼻刑,把罪犯的鼻子割下来。 宫刑,把罪犯去势,当太监 【死刑--种类很多】 赐死,是惩处高级军官时常使用。 生埋,也叫坑之.把人活埋,秦军对战俘常使用。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是。 车裂,把人四肢分别绑在几辆车上。撕裂。 弃市,在闹市斩首,还要陈尸数日,不准罪犯家属收尸。 腰斩,把罪犯拦腰砍成两半。短时间人死不了。 株连,士兵几人一组。一人犯法,一 起惩处。军人犯罪。家属连同处罚。 处理刑法的官员是廷尉。管监察的官员是御史。军队外出打仗。御史随行,进行监视。 待遇 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三级爵[簪袅]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上造”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当爵位到到五大夫可衣食300户的租税。如果军功杰出,衣食600户的。可以养士“自己的家臣与武士” 俸禄,以实物的形式向各级官吏发放俸禄。主要是粟米。可兑换布匹。还有的时候,国君会发给一些官吏,以钱币,黄金,但数量少。不属于正常俸禄。 俸禄发放的时间单位。秦国以年为单位发放俸禄,叫岁俸。及一年发放一次。 俸禄,主要是粟米的记量单位是‘石’。秦1石=30.75公斤 爵位 岁俸(石) 1公士 50 2上造 100 3簪袅 150 4不更 200 5大夫 250 6官大夫 300 7公大夫 350 8公乘 400 9五大夫 450 10左庶长 500 11右庶长 550 12左更 600 13中更 650 14右更 700 15少上造 750 16大上造 800 17驷车 850 18大庶长 900 19关内侯 950 20彻侯 1000
商鞅变法中的二十等爵制
商鞅作为秦国的著名改革家,在其变法中实施了二十等爵制,这一制度对秦国军功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等爵制的内容具体如下:
爵位等级
二十等爵制将爵位划分为二十个等级,由低乎稿基到高依次为:
公士
上造
簪袅
不更
*大夫
官大夫
公大夫
公乘
五大夫
左庶长
右庶长
左更
中更
右更
少上造
大上造
驷车庶长
大庶长
关内侯
彻侯
爵位授予
爵位授予主要基敬弯于军功,具体授予原则如下:
斩首一级授公士
斩首二级授上造
三级授簪岁谨袅
四级授不更
五级授大夫
六级授官大夫
七级授公大夫
八级授公乘
九级授五大夫
十级授左庶长
十一级授右庶长
十二级授左更
十三级授中更
十四级授右更
十五级授少上造
十六级授大上造
十七级授驷车庶长
十八级授大庶长
爵位特权
不同等级的爵位享有不同的特权,其中包括:
免除赋税
获得土地
获得俸禄
获得服色等级
获得政治权力
二十等爵制的意义
二十等爵制在商鞅变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激励军功:爵位与军功挂钩,激励士兵奋勇杀敌,提升军队战斗力。
建立等级制度:二十等爵制将社会阶层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加强中央集权:通过爵位授予,国家可以控制军权,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社会流动:打破世袭制,通过军功获得爵位,为社会流动提供了途径。
商鞅变法中的二十等爵制是一个完善的军功制度,通过将爵位与军功相联系,有效地激励了士兵的作战热情,提升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