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是黛玉性情的描写,那么这一段也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女性形象。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孤标傲世懈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浦露庭霜何寂寞,雁归穹病恐相思!淡极始知花更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博得嫦娥应自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入世冷挑红雪去,迎面香割紫云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黛玉葬花吟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大家都知道、一个悲观厌世、总是哭哭啼啼的才女,黛玉原本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可在她还小的时候,弟弟的离世把她家原本的温馨给打破了,家里唯一的弟弟走了,黛玉家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悲痛,黛玉也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意去面对弟弟死了的现实,毕竟黛玉弟弟离世的时候黛玉年纪也还很小,在这么小的时候,黛玉就要收下这么大的悲伤情绪,黛玉当时心理还很稚嫩,承受能力也很差,相信那段时期是黛玉一生都不敢去回想的日子。

在黛玉弟弟走后,她父母就把全部的“关注”都给了林黛玉,可父母也不能替代兄弟的陪伴,况且林父林母还禁止林黛玉出去,不让她和外界人接触,缺少外界沟通语言的林黛玉每天面对的只有自己的家人,有很多事也不好跟家里人说,就自己一个人闷在房间里不愿意出来,原本因为弟弟的离开变得内向的林黛玉变得更加孤僻了,由于林父林母只有她这一个女儿,所以对她的要求自然会很高,这样一个严厉的母亲黛玉也不敢随意地和她袒露自己的心声,孤独的林黛玉被禁锢在林府小小的天地里,没有什么贴心朋友,每天就以诗为伴,自己找乐子玩,这也让她的性格变得十分的安静,看很多事物都很诗意。

小编从黛玉的这段人生经历猜测,从她弟弟死后,黛玉就学会了“逃避问题”,想事情也总是会去往坏处想,在红楼梦的描述中说了,林黛玉性格的温柔是被母亲影响的,她母亲很重视对林黛玉的教育,也会“以身作则”的告诉林黛玉怎样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淑女,母亲对黛玉是极好的,会去教黛玉一些其它公子小姐们学不来的才艺,比如说“琴棋书画”,黛玉识得音谱跟母亲的教导密不可分,可以说黛玉的母亲就是前期林黛玉的“人生导师”,是她用心把女儿打造成材。

后来自己的母亲贾敏也离开了人世,小编猜想,黛玉当时的心理防线应该是彻底断裂了,她最敬爱也是最疼她的女人永远的离开了她的生活,对当时还只有二十岁不到的林黛玉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了,她从这个时候就变得有些“孤僻”,不爱讲话,也不喜欢去凑热闹,因为身边没有多少温暖呵护她的“力量”,让她有力气去维持社交活动,甚至做一些事都没有意义了。

自从母亲走后,她感到生活枯燥而苦闷,父亲虽然平常对这位“独生女”关爱有加,可黛玉父亲是官场中人,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公事,他并没有完完全全的陪伴女儿的成长,父亲和女儿之间也是有隔膜的,男人也不太懂女孩家家的心思,林黛玉的世界里真的是没有一个可以说得上话的人了。
黛玉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