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英国起步早,经历的时间长,而苏联起步晚,经历的时间短。英国于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到1840年前后完成,经历了大约七八十年时间,如果要算重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话,则要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持续100多年;苏联于1925年联共“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从1928年起开始实施五年计划,到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其起步要晚100多年,持续的时间仅12年,如果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的话仅9年时间。由此可以看出,英国工业化从容,苏联工业化仓促。 二、途径:英国先轻工业后重工业,而苏联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因为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金周转快,容易获得利润进行资金积累,从而推动工业化稳步前进;而苏联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当时形势所逼,当时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包围封锁之中,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不利于国防的需要,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巩固国防和捍卫社会主义制度。 三、实施者:英国棉纺织业中私人资本家进行技术革新,然后推动国家各个行业进行技术革新,最终使国家实现了机器制造代替手工操作,是比较自然地进入工业化的,从而推动政治经济协调发展;而苏联是在政府组织下有计划地进行,主观意识强烈,带有强制性,其负面影响也较突出,开始人们激情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热情消失,企业生机活力日益减少,从而制约其工业化的稳步快速发展。 四、资金来源:英国主要是靠掠夺海外殖民地来积累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资金。《英国经济的发展,1688—1959年》一书称,早在1688年,英国的国民收入就已经有10%来自海外。又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757—1815年间从印度掠夺了高达10亿英镑的财富。此外还有奴隶贸易,这些为其工业革命顺利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而苏联却没有这些因素,它只能靠政府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在牺牲农民利益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来积累资金,斯大林称之为“额外税”,是靠人民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激情来进行的,这种做法在短期内成效巨大,但从长远来看,弊端日益明显,其优势越弱。五、市场: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广阔的国内市场,通过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获得海外市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即使在工业化中出现矛盾,它也将代价与危机通过殖民贸易等手段转嫁到广阔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去了。总体上看,其工业化道路是平稳的。而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包围封锁之中,几乎没有国外市场,国内小农经济又长期居主导地位,对农业的忽视与掠夺,造成农民购买力低和国内市场狭窄,从而制约了工业的长久发展。六、影响:英国工业化道路发展平衡、迅速,使其成为“世界工厂”,雄霸世界霸主近一个世纪,其经济政治处于健康良性发展之中;而苏联短期效果显著,但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显露,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