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镑硬币常用的有:1便士(Pence),2便士,5便士,10便士,20便士,50便士,1英镑(pound),2英镑等,所有硬币正面皆为英国君主像,背面除铸有币值外,在不同行政区所铸的硬币铸有不同的图案。但不论硬币于那个行政区铸造,皆全国通用。
英镑主要由英格兰银行发行,最常用于表示英镑的符号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英镑取的ISO 4217货币代码为GBP (Great Britain Pound)。
英国硬币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面值:
1p、2p(褐色小铜板)
5p、10p、20p、50p、(银色硬币)
1镑、2镑(略微发黄色的硬币)
扩展资料:
英国硬币的设计通常都是比较传统和保守的,女王头像更是不可缺少。然而现在的这套硬币是英国铸币局2005年推出全新设计的硬币。这是英国近40年来首次铸造新币,面值分别为1便士至1英镑,唯有1英镑硬币沿用旧设计。
这套币的设计者名叫马修。登特,当年26岁,以其新颖的设计在2005年比赛中击败其余4000名对手,获得英国皇家铸币局赏识摘得桂冠,成功获得国家录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国流通硬币
本文的初衷是为方便广大集币爱好者收集现代硬币时参照,其实不想涉及古英镑,因为先令和半便士都源于古币,但因为毕竟在十进制货币中仍然使用过一段时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退出历史舞台,所以考虑再三还是列出来。对于3便士,6便士,克郎更是属于古币范畴,在此不作讨论。
1971年未进行币值十进制之前,一英镑等于20先令;而1先令又等于12便士。换言之,一英镑等于240便士。 当时的硬币分为:
Farthing (一便士的四分之一,这里的便士是指旧便士,下同。最後一次铸造是1956年,1960年末停止流通)
Half Penny (半便士,一便士的二分之一,最後一次铸造是1967年,1969年8月1日停止流通)
One Penny (一便士,最後一次铸造是1967年,1971年8月31日停止流通)
Three Pence (3便士,即四分之一先令,最後一次铸造是1967年,1971年8月31日停止流通)
Six Pence (6便士,即半先令,最後一次铸造是1967年,1980年6月停止流通)
One Shilling (一先令,最後一次铸造是1967年,1971年进行币值十进制後可当5便士使用,1990年末与旧版本的新5便士硬币停止流通)
Two Shillings (又叫 Florin,2先令,最後一次铸造是1967年,1971年进行币值十进制後可当10个新便士使用,1993年7月1日与旧版本的新10便士硬币停止流通)
Half Crown (半克郎,即2先令6便士,最後一次铸造是1967年,1970年停止流通)
Crown (一克郎,即5先令,最後一次铸造是1965年,1970年停止流通)
另外,很早期时,英国有用足金铸造的一英镑硬币。由於黄金的密度很高,所以虽然硬币的体积不大,但仍然很重。亦因为这个原故,当时中国的文坛亦有把「英镑」写成「金镑」。
此外,当时英国硬币的各种别名,如:Florin、Shilling、Crown等亦都是欧洲其他各国的货币名称。例如:荷兰的通货就叫作Florin,奥地利的通货名为Shilling,而北欧诸国(除了芬兰)及捷克的通货就叫Crown(各地拼法有异,但意思一样)。
先令
第一枚先令产生于1549年爱德华六世时期,它的价值标以罗马数字XII,表示12便士。反面总是一个盾牌图案,在克伦威尔统治英格兰时期,改为双盾。 1662年改为四盾。维多利亚统治青年时期,面值改为"ONE SHILLING"(一先令)。其后在爱德华七世加冕的1902年,一种新的图案设计,英格兰狮出现了。这种设计一直被使用并不断改进直到乔治五世时期。从乔治六世起,英格兰和苏格兰版的设计出现,前者是狮子站在皇冠上,后者是狮子坐在一个小的皇冠上。在伊利莎白二世时期,新的设计中英格兰版是盾牌中三狮共卧,苏格兰版是跃起的猛狮。
英镑里的硬币面额包括2英镑,1英镑,50便士,20便士,10便士,5便士,2便士和1便士。
韩国最大面值的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