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历史是一门大学问,提倡史家应俱备才、学、识、德。四长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
唐代的历史学家刘知几提出才、学、识三长之说。
史才,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史料的组织富有逻辑性和生动性,文字简洁、条理清楚。
史学,是指史学家历史知识的广博,掌握资料的丰富,考证史料的严谨。
史识,是指所持的观念、立场问题,即应该如何认识历史、判断历史。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史德”之说,认为“文史之儒,竞言才、学、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史德是对历史学家人品、道德、修养的要求,就是“著书者之心术也”。
任何一部能够传世的成功史书,无不贯穿与渗透着史家的才、学、识、德,尤其是后两者——史识与史德,即编撰者的史学思想与道德标准。
修史是探寻历史演化之道的认知活动,因此史家必须“先器识而后文艺”,要有正确的识见;同时更要“善善而恶恶,褒正而嫉邪”,应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忠于史实,坚持善恶必书,而且秉笔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