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眼睛构造很像一部照相机,它是依靠一些“调节装置”来视物的,包括眼内晶状体和睫状肌。看近的时候,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凸,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看东西就清楚。如果眼睛的“调节装置”出了毛病,就会出现近视、远视、老花眼等。而老花眼是人体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就是说,每个人到老年以后,都会陆陆续续出现老花眼。必须配戴老花镜才能应付近距离的目力工作,如读书报、做针线活等。
随着年龄增长,晶体内代谢发生异常改变(主要是氧化反应),晶体纤维发生变性、肿胀和混浊。到一定的程度,晶体因内部纤维的充分肿胀(即白内障的膨胀期),使晶体的厚度增加,这时老年人会感觉自己的视力明显比以往好,不戴老花镜也可以看清近距离细小的物体。
而初发期及膨胀期的白内障(也常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晶状体膨胀变凸使中央部分的屈光力增加,视近物反应清晰,可改用度数较低的老花镜,甚至不必戴镜;看远时,如果晶体混浊波及瞳孔区,远视力可无大的影响。又由于白内障发展缓慢,可数月、数年才失明,少部分病例或可停止发展。因此有些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在一段时间内视力反而提高,但“返老还童”是不切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遇到这种情况的老人们可以去正规眼科医院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白内障引起的。
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称为白内障。
所谓“老花眼”是指上了年纪的人,逐渐产生近距离阅读或工作困难的情况。这是人体机能老化的一种现象。
白内障和老花眼是两个不同的疾病概念,白内障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发展,晶体密度逐渐增加,晶体蛋白发生变性,导致了晶体的透明度下降,影响了视力,这个叫做白内障。老花眼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晶体密度增加,晶体的弹性下降,睫状肌的调节功能,逐渐减弱,使我们阅读,近距离工作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眼睛的调节力下降,这个功能叫做老花眼。老花眼的人,看远处视力不受影响,看近处视力受到影响;而白内障是看远看近,都出现了视力下降,而不能通过戴眼镜来调节。人的老花眼一般来说是在40岁以后出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化的程度会逐年加深,所以我们在配老花镜的时候,不要配贵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花眼度数会逐年加重的。
是各种原因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称为白内障。
老花眼是指近处的事物看得模糊,稍远的反而清楚类似远视眼,但不是病理状态,是一种生理现象。而白内障是一种病理状态。
许多老年人都会出现视物模糊的症状,但说到原因,却各不相同。
最主要的两大病因,一是老花眼,二是白内障,今天就来与大家说说它们的雷同与区别。
首先,白内障与老花眼都与年龄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其次,二者都有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除此之外,白内障和老花眼的区别也十分明显。
第一,白内障看远看近都不清楚,好像隔了一层纱,“雾里看花”的感觉;而老花眼通常近处看不清,远处却看得清楚。
第二,如果不怕麻烦,老花眼可以用戴眼镜解决,通常不会引发其他眼病;而白内障本身可造成失明,还可能引发青光眼等其他恶性眼病,需要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