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受困凤鸣山是孔明之计吗?

2024-11-21 02:29:0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首先要申明一点:《见龙卸甲》里边很多事情都是张冠李戴,凭空捏造,根本就不足为信,就像楼主自己说的那样!

  相关的史实如下:
  建兴五年 (227年),在平定南中并和东吴结盟之后,诸葛亮率领诸将进驻汉中准备北伐,赵云随诸葛亮转驻汉中。
  次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宣称将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阻挡,诸葛亮令赵云、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而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赵云、邓芝由于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而赵云随即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损。部队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阻止曹军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的损失都不大。
  祁山战场,蜀军主力因其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示,举动失宜,被魏将张郃大败于街亭,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引疚上表自贬三级,赵云亦被贬为镇军将军。
  蜀军退兵时,诸葛亮曾问:“街亭退兵时,我军编制皆混乱成一团,箕谷退兵,编制整齐一如出军之时,这是何故?”邓芝回答说:“赵将军亲自断后,因此军资没有遗失,人员编制整齐。”
  当时赵云军中尚有多余的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赵云部队将士。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怎么还能要赏赐呢?请将这些物资全部纳入赤岸府库,在十月寒冬的时候再赏赐给将士们使用。”诸葛亮对赵云品行大为称赞。
  建兴七年(229年),赵云病逝,后主于景耀四年(261年)追谥他为顺平侯。

  从以上我们可以知道,赵云受困箕谷是历史事实。根本原因是敌强我弱,双方兵力悬殊所致。

回答2:

赵云兵困风鸣山在《三国志》中应该是这一段史实:
“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史料有说诸葛亮是扬言从斜谷道进兵长安,所以曹真挥主力军队攻之,但其实只是赵云、邓芝的部队,而诸葛亮率大军攻打祁山去了(没打下来,真够笨的)。可见这应该是诸葛亮的一个诱敌之计。虽然赵云此一役败北,不过是“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而已。
在《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北伐不用魏延奇兵之计,命赵云大路进兵,就演义为“赵云力斩武将”,把韩德一家打的丢盔卸甲,然后遭夏侯懋算计,方才有赵云兵困风鸣山一事,后张苞和关兴因诸葛亮恐赵云有失(又一个遮掩诸葛不善用兵的丑事,显诸葛神威)前来接应,解了赵云此围。
可见电影《见龙卸甲》简直就是一个滥编剧把史实和演义揉在一起糊浆糊,还糊的一团糟,简直没意思。

回答3:

凤鸣山既是长坂坡

一般三国的真实历史,是要看《三国志的》,《三国志》中的确有记载,赵云受困凤鸣山,但绝不是孔明的计谋。

在凤鸣山与西凉魏将韩德一家作战之时,赵云刺死长子韩瑛,刺倒四子韩琪,射死三子韩琼,生擒二子韩瑶,后再刺杀韩德,威震诸军,而此时赵云年已近七旬。这是三国志的记载,对此威猛的一面,《三国演义》改的不是太多。

回答4:

绝对不是。

历史上没有兵困凤鸣山的史实。

小说《三国演义》中,赵云是中了魏国谋士程武的计策,被夏侯茂的军队困在凤鸣山,最后被关兴、张苞救出。

至于见龙卸甲那个剧情他是怎么编出来的...就不得而知了...

回答5:

孔明哪有这么神,赵云也不是神话,也不可能真的常胜。一切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