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的知识威海!!

2024-11-29 12:55:0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中国北方军港,清朝北洋水师基地。位于今山东半岛东北端威海市,濒临黄海,西连烟(台)蓬(莱),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旅顺口势成犄角,共为渤海锁钥,拱卫京津海上门户。威海卫原为滨海渔村,汉称石落。
名称由来
  汉初时,威海叫“石落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又来又称为“落柑村”,据后人推测,之所以改为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这里遍地布满了柑橘树的缘故,至于是否如此,无从考证。到了元代,改为“清泉夼”。改名原因,无从知晓,但从字面看“清泉”是清清的泉水的意思,作为威海这样一个沿海而多薄山的地方来说可以想见水的重要,“夼”是洼地的意思,可能也有因卫城在北棉花山南佛顶山西古山环绕之下而得名,依这样理解这个名字是依地势而取的名字。现在环翠楼公园东门北侧还有一个立有“宝泉普济”碑牌的泉水井,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打水。另据《威海卫志》(清乾隆本)记载:“在环翠楼东南石窟中,泉洁而甘,大旱弗匮。邑人咸取以酿,号‘小惠泉’”,不知这“小惠泉”对于这个名字有无历史渊源?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设立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来。
  1945年,设威海卫市,建国后改成威海市。
历史沿革
  元朝称清泉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防倭寇袭扰设卫,称威海卫。以威镇海疆之意命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裁威海卫,复归文登县。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占领。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被英国强租。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由中国政府收回。设威海卫行政区,直隶行政院。1938年3月又沦为日军殖民地。1945年收复,设立威海市,属胶东行署。1948年属东海专署。1950年撤市设卫海县。1951年改县为卫海市,属文登专区。1958年属烟台专区。1987年升为地级市。辖环翠区、荣城市、文登市、乳山县。

  清光绪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设水师提督署,驻水雷营,置制造所和水师学堂等,于海湾南北两岸和刘公岛、日岛、黄岛等地新筑炮台多座,成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为不冻良港,三面环山,口门向东,刘公岛扼其前,形成向东、向北两条航道和进出口,日岛、黄岛、牙石等岛罗列刘公岛两侧,构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势险固。

北洋水师提督署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因威海卫地势险要、设防强固,决定避开从港口正面进攻,集结军舰25艘,陆军 2.5万余人,由荣成湾之龙须岛登陆,迂回侧后攻占南岸炮台,海陆夹攻威海港。

  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威海失陷(见威海卫之战)。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战争中,日军于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中国收复。1945年设威海市,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
地理
  威海卫为不冻良港,三面环山,口门向东,刘公岛扼其前,形成向东、向北两条航道和进出口,日岛、黄岛、牙石等岛罗列刘公岛两侧,构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势险固。
经济贸易
  威海卫的进出口贸易免收关税,这种自由贸易港的地位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来经商。商埠区鼎盛时期商号云集,一派繁荣的景象。渔业也因海产品的畅销而兴盛起来,出现了许多渔行。
  早在19世纪30年代,中国就开始了全国范围的禁烟运动,但殖民政府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继续在威海卫推行鸦片专卖制,允许商人通过招投标在威海经营鸦片,同时,还在租借地建有鸦片种植园。虽然当时殖民政府也颁发了禁烟令,但是“禁暗不禁明”,使烟馆成为一种合法行业。
教育卫生
  由中华圣公会传教士布朗创建了当时教学质量最高的学校“安立甘堂”;殖民当局创办的唯一官办学校“皇仁学堂”;有威海卫第一所女子学校——“淑德女校”;也有当地民众创办的第一所中学——“齐东中学”。
  随着入境西方人士的增多,威海卫的医疗卫生条件也有所改善,殖民当局开设了三所华人医院,透过历史老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商埠区内的大英民医院。全城设施最好、医术最高的医疗机构当属刘公岛皇家海军疗养院,但那里只为洋人服务,华人患者一律止步。
发展现状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地处北纬36°41′~37°35′,东经121°11′~122°42′。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 东西最大横距13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总面积 543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31平方公里。 海岸线长985.9公里。辖荣成、文登、 乳山3市和环翠区。
订租威海卫专条
博物馆再现英殖民在威海卫的生活蜡像  条约简介: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远东的争夺中,英、俄是主要的对手。1898年,沙俄通过强租旅顺口和大连湾,使东北沦为它的势力范围,在华势力大有扩张,引起英国的强烈不满。在中俄就旅大租借问题谈判时,英国就极力反对。看到沙俄租借旅大已势不可免,英国政府决定强占威海卫,作为“补偿”,来与沙俄抗衡。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27日,中俄《旅大租地条约》正式签订。次日,英国政府即电令驻华公使窦纳乐,并照会清政府,正式提出英国租借威海卫。为了达到这一侵略目的,英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肮脏的交易。由于当时威海卫还在日军的占领之下,英国首先向日本试探。双方互换了秘密照会,日本表示支持英国占有威海卫。英德进行秘密交涉,英国保证“无意侵犯或争夺德国在山东省的权益”,德国认可了英国对威海卫的要求。
  在争取日、德支持的同时,英国积极与清政府进行交涉。清政府不敢拒绝,只是软弱无力地表示,租借一事须待日军撤出威海卫后才能商议。但英国政府迫不及待,竟扬言要派海军去烟台。在英国的军事恫吓下,总理衙门照会窦纳乐,同意将威海卫租借给英国,但租期必须与俄国租借旅大的期限相同;中国仍可使用威海卫港停泊兵轮;英国以后不得再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窦纳乐对前两点表示同意,对第三点却断然拒绝。他蛮横地宣称,英国租借威海卫是专为在北方抵制沙俄的势力,如果法国在南方占有口岸,英国还将“另索一处抵之”。这为日后的勒索埋下了伏笔。清政府虽然几次提出异议,但最后还是在英国的讹诈与威胁下屈从。1898年7月1日,由庆亲王奕?和总理衙门大臣、刑部尚书廖寿恒代表清政府,与英国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 。
  《订租威海卫专条》的主要内容有:1.中国将威海卫及附近海面(包括刘公岛、威海湾内岛屿及海湾沿岸10英里地方)租与英国,租期与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2.所租之地均归英国管辖,但中国兵轮可在威海湾停泊。3.英国可在租地范围内沿海一带修筑炮台,驻扎兵丁,或另设应行防护之法。
  专条的这些规定,使英国轻而易举地获取了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威海卫和旅顺曾是北洋海军根据地,它们分踞渤海湾的南北入口,隔海相望,是保卫北京和华北的门户。现在分别落到了俄、英手中,成为两国的海军基地。专条的签订,使华北门户渤海湾的控制权完全落到了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这对北京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条约原文:
  一八九八年七月一日,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北京。
  今议定中国政府将山东省之威海卫及附近之海面租与英国政府,以为英国在华北得有水师合宜之处,并为多能保护英商在北洋之贸易;租期应按照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所租之地系刘公岛,并在威海湾之群岛,及威海全湾沿岸以内之十英里地方。以上所租之地,专归英国管辖。以外,在格林尼址东经一百二十一度四十分之东沿海暨附近沿海地方,均可择地建筑炮台、驻扎兵丁,或另设应行防护之法;又在该界内,均可以公平价值择用地段,凿井开泉、修筑道路、建设医院,以期适用。以上界内,所有中国管辖治理此地,英国并不干预,惟除中、英两国兵丁之外,不准他国兵丁擅入。又议定,现在威海城内驻扎之中国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惟不得与保卫租地之武备有所妨碍。又议定,所租与英国之水面,中国兵船无论在局内局外,仍可享用。又议定,在以上所提地方内,不可将居民迫令迁移、产业入官,若应修建衙署、筑造炮台等,官工须用地段,皆应从公给价。此约应由画押之日起开办施行。其批准文据,应在英国京城速行互换。为此,两国大臣将此专条画押盖印,以昭信守。
  大清国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硕庆亲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刑部尚书廖
  大英国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大臣窦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
  西历一千八百九十八年七月初一日
相关介绍
闻一多诗词
  威海卫陷落,被日军占领.七子之歌--威海卫
  【闻一多】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甲午战争中的威海卫
威海卫旧照片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在山东半岛抗击日本陆海军侵犯威海卫(今山东威海)的战役。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11月下旬,日军侵占旅顺(今属辽宁大连)后,其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即将进入冰封期,不便于登陆作战,遂决定暂缓执行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作战计划,而将战略进攻方向转至山东半岛,海陆配合攻占威海卫,企图歼灭北洋海军。为此,陆军在其第2集团军基础上组成“山东作战军”,下辖第3、第4旅和原属第6师的第11旅,共计2.5万余人。清廷因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错误,集重兵于奉天(今沈阳)、辽阳和京津一带,山东半岛防御薄弱。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遥对旅顺、大连,建有拱卫渤海门户的北洋海军基地。北洋海军各舰艇于旅顺失陷前即撤返威海港,尚有大小舰艇27艘;港区陆上筑有炮台23座,安炮160余门,守军19营;烟台、酒馆(今牟平东)、荣成(今旧荣成)等处另有驻军41营。此时慈禧太后起用恭亲王奕欣,令其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共筹和议。当得知日军企图后,始作迎战准备。李鸿章令北洋舰队水陆相依,陆军固守大小炮台,舰船依托岸上炮台进行防御。
威海卫之战示意图  日军为避开从威海港正面进攻,决定在荣成登陆,由陆路抄袭威海卫之背。1月20日晨,日“山东作战军”在联合舰队护送和支持下,于荣成湾龙须岛登陆,占荣成。21~23日,清廷命北洋海军乘间出击,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守港待援,未予执行。25日,日军分兵两路进攻威海卫。26日,总兵孙万龄率部2000余人阻击南路日军于桥头以东,但北路日军已进至鲍家村、崮山后。28日,山东巡抚李秉衡令戴宗骞率所部北岸炮台守军协同孙部夹击北路日军,戴军未进,孙部孤军力战后退却。南路日军占桥头,逼近温泉,于30日晨同北路日军夹攻南岸炮台。守军奋勇抗击,丁汝昌率“靖远”等5舰在港内以舰炮火力支援。日军多有死伤,少将旅长大寺安纯被击毙。战至13时,南岸炮台失守。2月1日,日军向威海卫以西迂回攻击孙万龄部,孙率部抗击,但因部将阎得胜临阵脱逃,被迫撤退酒馆。日军遂占威海卫城。同日夜,丁汝昌令敢死队登北岸破毁炮台,以免资敌。2日凌晨,日军占北岸炮台。坐困威海港的北洋舰队遂陷于日军海陆包围之中。从4日起,南岸炮台日军和联合舰队连日轰击北洋舰队各舰及日岛、刘公岛炮台;并在夜间以鱼雷艇小队连续突入港内实施袭击,装甲舰“定远”,巡洋舰“来远”、“靖远”,练习舰“威远”,布雷船“宝筏”等,先后被击沉、击毁。7日,北洋海军鱼雷艇11艘擅自从北口突围逃跑,遭日舰追击,或搁浅,或被掳。洋员瑞乃尔等劝逼丁汝昌投降,丁严正拒绝,仍坚持战至船没人尽。9~11日,右翼总兵刘步蟾、提督丁汝昌、护理左翼总兵杨用霖等先后自杀殉职。陆将戴宗骞、张文宣亦自尽。洋员马格禄等怂恿威海营务处候选道牛昶昞于12日假丁汝昌名义向日联合舰队投降。17日,日军占领刘公岛,威海卫海军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此役,日军从侧后登陆,成功地对威海卫实施水陆夹击。清军由于兵力单薄,陆海军缺乏协同,北洋舰队困守港内,终遭全歼。
英租威海卫期间
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  在英租威海卫期间,英方先后派出了7任行政长官,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
是骆克哈特,他于1902年出任威海卫首任文职行政长官,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殖民政府逐步实现了一套高度集权的殖民统治体制。英租威海卫初期对农村采取的是不干预政策,这样就不利于殖民政府对农村的管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06年推行了总董制,实现了殖民政府对农村的全面控制。
  英方租占威海卫后,确立了将它建成皇家海军训练和疗养基地的方针。利用刘公岛和大陆沿岸的军事设施进行舰队演习、炮术训练和步兵射击训练,并利用威海卫适宜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兴建了避暑疗养场所。每年入夏以后,人满岛内外,商号的生意也随之兴隆起来。这时的威海卫,已经成为英国远东舰队的“后花园”。
中国收回威海卫
  1930年10月1日 中国收回英租界威海卫
  1930年10月1日,中国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与英国驻威长官庄士敦在威海卫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举行中英交收威海卫典礼。被英人强行租借32年的中国海港威海卫,终于回归中国。
  1898年,英国通过《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威海卫沦为其殖民地。
  1921年12月,中国政府代表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归还各国在华租借地的要求。此后中国政府便就威海卫租界问题与英国政府开始了长达8年的交涉。
  1924年6月曾订立《交收威海卫专约》29条,后曹锟倒台,英国政府借机将此案搁置。直到1930年6月双方才重开谈判。
之战
威海卫之战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在山东半岛抗击日本陆海军侵犯威海卫(今山东威海)的战役。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11月下旬,日军侵占旅顺(今属辽宁大连)后,其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即将进入冰封期,不便于登陆作战,遂决定暂缓执行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作战计划,而将战略进攻方向转至山东半岛,海陆配合攻占威海卫,企图歼灭北洋海军。为此,陆军在其第2集团军基础上组成"山东作战军",下辖第3、第4旅和原属第6师的第11旅,共计2.5万余人。清廷因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错误,集重兵于奉天(今沈阳)、辽阳和京津一带,山东半岛防御薄弱。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遥对旅顺、大连,建有拱卫渤海门户的北洋海军基地。北洋海军各舰艇于旅顺失陷前即撤返威海港,尚有大小舰艇27艘;港区陆上筑有炮台23座,安炮160余门,守军19营;烟台、酒馆(今牟平东)、荣成(今旧荣成)等处另有驻军41营。此时慈禧太后起用恭亲王奕欣,令其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共筹和议。当得知日军企图后,始作迎战准备。李鸿章令北洋舰队水陆相依,陆军固守大小炮台,舰船依托岸上炮台进行防御。
  日军为避开从威海港正面进攻,决定在荣成登陆,由陆路抄袭威海卫之背。1月20日晨,日"山东作战军"在联合舰队护送和支持下,于荣成湾龙须岛登陆,占荣成。21~23日,清廷命北洋海军乘间出击,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守港待援,未予执行。25日,日军分兵两路进攻威海卫。26日,总兵孙万龄率部2000余人阻击南路日军于桥头以东,但北路日军已进至鲍家村、崮山后。28日,山东巡抚李秉衡令戴宗骞率所部北岸炮台守军协同孙部夹击北路日军,戴军未进,孙部孤军力战后退却。南路日军占桥头,逼近温泉,于30日晨同北路日军夹攻南岸炮台。守军奋勇抗击,丁汝昌率"靖远"等5舰在港内以舰炮火力支援。日军多有死伤,少将旅长大寺安纯被击毙。战至13时,南岸炮台失守。2月1日,日军向威海卫以西迂回攻击孙万龄部,孙率部抗击,但因部将阎得胜临阵脱逃,被迫撤退酒馆。日军遂占威海卫城。同日夜,丁汝昌令敢死队登北岸破毁炮台,以免资敌。2日凌晨,日军占北岸炮台。坐困威海港的北洋舰队遂陷于日军海陆包围之中。从4日起,南岸炮台日军和联合舰队连日轰击北洋舰队各舰及日岛、刘公岛炮台;并在夜间以鱼雷艇小队连续突入港内实施袭击,装甲舰"定远",巡洋舰"来远"、"靖远",练习舰"威远",布雷船"宝筏"等,先后被击沉、击毁。7日,北洋海军鱼雷艇11艘擅自从北口突围逃跑,遭日舰追击,或搁浅,或被掳。洋员瑞乃尔等劝逼丁汝昌投降,丁严正拒绝,仍坚持战至船没人尽。9~11日,右翼总兵刘步蟾、提督丁汝昌、护理左翼总兵杨用霖等先后自杀殉职。陆将戴宗骞、张文宣亦自尽。洋员马格禄等怂恿威海营务处候选道牛昶昞于12日假丁汝昌名义向日联合舰队投降。17日,日军占领刘公岛,威海卫海军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此役,日军从侧后登陆,成功地对威海卫实施水陆夹击。清军由于兵力单薄,陆海军缺乏协同,北洋舰队困守港内,终遭全歼。

回答2:

度假用地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滨海城市,有得天独厚的美丽海难,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制造业发展条件(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制造业哈,就笼通回答了):交通便利,政策支持,临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距离韩国、日本近,有利接纳这些国家的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