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人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信使、书信和标志等方式传递信息。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水平。
首先,口耳相传是最原始的信息传播方式。人们通过直接交流,将消息传递给周围的人。这种方式虽然迅速,但容易出现误解和失真,因此一般用于简单、短暂的信息交流。例如,村民之间互相通知集会或祭祀活动。
其次,信使的使用在古代社会非常普遍。各地的统治者会派遣专门的信使,骑马或步行带着书信,将重要的信息送达目的地。这类信使多为经过训练的人,往往能够迅速而安全地送达消息,尤其是在战争时期更显重要。此外,很多朝代设有专门的驿站系统,以确保信息高速流转。
最后,书信和标志也是有效的信息传递手段。书信不仅可以记录详细的信息,还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使得消息得以留存。而不同的标志,如烟火、旗帜等,则用于远距离的视觉传递,特别是在军事行动中,传递指令和警报至关重要。
总结来看,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虽然简陋,但却在当时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人际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能够以更高效的方式互通信息。
扩展资料:
可以看到,现在的通信技术如手机、互联网等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不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偏远地区,传统的传递方式仍可能发挥其独特优势。对于需要大流量网络服务的用户,不妨关注公众号卡灵悦,领取免费的大流量卡,享受更畅快的信息交流体验。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另外还有钟鼓、烟火、鸽子、旗语、狼烟等方式传递信息
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据专家们的观点,烽火传军情的故事在海南古代应该发生过。明正德《琼台志》记载,当时全岛沿海设有85座“遇警放烟”的烽堠。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时,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使节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单于听后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鸿雁传书”的故事已流传千年,也渐渐成了邮政通信的象征了。
信鸽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空荡荡的没有人影。曲端随后放出了5只鸽子,很快,手下的五军火速赶到。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定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烽火戏诸侯
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后期,有一个昏庸无能的周幽王。他为了讨宠妃褒姒的欢心,竟听从了一个大臣的荒唐的建议,让士兵点燃边防线上烽火台的烽火。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派兵出击。后来发现平安无事,才知道上当受骗了。褒姒见到各路诸侯如临大敌,率兵跑来跑去,一阵慌乱,不由得一笑。褒姒笑了,周幽王高兴万分,给出主意的大臣以重赏。不料后来敌军果然进犯京城,虽然周幽王及时派人点燃了烽火,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按兵不动。结果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从此灭亡。
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早在2700多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利用烽火传递信息了。
“我们胜利了!”
公元前490年,希腊人在马拉松平原打败了波斯侵略军。当时有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一刻不停地跑了40多千米,将胜利的消息传到雅典,从而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菲迪皮茨跑到雅典就累死了。他拼命跑了40多千米,只为了一个目的:传达“我们胜利了!”的信息。
装在瓶子里的信
你知道吗?在茫茫大海中,漂流的瓶子也扮演过“信使”的角色。1492年,哥伦布率领探险队到达美洲的一个小岛,在岛上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考察以后,他于1493年启程返回欧洲。返航前,他担心自己乘坐的帆船回不到西班牙,就给西班牙女皇写了一封信,连同他绘制的一张美洲地图一起密封在一个瓶子里,投入大西洋,期望这个瓶子能漂流到西班牙。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00多年,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被人发现。这封信的传递时间之长,也算是一个世界之最了。
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古时候,人们要给远方的亲友送去问候,大多要靠驿差的长途跋涉。到了近代,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逐渐问世,世界上有了邮政系统,信件、报刊都可以通过这些交通工具运往世界各地。19世纪30年代,莫尔发明了电报。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信息传输比以前更方便、更快捷了。
1984年,的一台多媒体电子计算机诞生,随后很快普及开来。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建设“信息告诉公路”的计划,把全世界的计算机联网,让人们可以随时接收任何地方传来的文字、声音和图像,这个计划受到各国的重视。如今,坐在家中的计算机前轻点鼠标,远在万里之外的友人便可在瞬间收到你发去的电子贺卡。计算机网络把全世界连成一家,“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梦想。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北京的一位小学生在2000年新年来临之际,通过多媒体电脑制作了一份“绘声绘色”的电子邮件,发送给远在美国的表姐,教她学唱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
本来制作像这样有声有色的作品,只有音像公司才能办到。然而现在,坐在家里就能完成把自己的声音和相关的图像录制在电脑里的复杂“工艺”。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啊!而使这个梦想成真的基础是多媒体电脑。
多媒体电脑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机互动。这个小学生为了通过电脑教表姐唱歌,除了把歌词、歌谱写在电脑屏幕上,还通过多媒体的录音技术把自己的歌声录在上面。为了让表姐有兴趣学唱,她又动脑筋,画了许多家人相聚的感人场面。最后她通过“信息高速路”发送给了远方的亲人。多媒体电脑,真是个神奇的魔术师。
网上呼救
1997年的一天,美国得克萨斯州登顿县12岁的男孩桑恩,放学回到家里,在电脑前坐下,进入网上聊天室闲谈。
快6点钟的时候,他准备离开聊天室,忽然看到一个署名苏珊的女孩用黑色粗体大字“喊”道:“有人能帮助我吗?”
桑恩按键打出:“出了什么事?”
桑恩按键打出:“出了什么事?”
片刻之后,她回答道:“我不能呼吸,请帮助我!”桑恩皱了皱眉头,他想,这肯定是恶作剧。
可是字句继续在屏幕上出现:“请帮助我,我呼吸困难,左半身没有感觉,坐在椅子上无法离开。”桑恩十分反感,他讨厌别人拿瘫痪来开玩笑。他刚准备关机,忽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万一她真是急病发作呢,我得帮助她。”
这个求助信号并非恶作剧。苏珊是芬兰赫尔辛基一所学院的学生。当时她在图书馆的互联网络中查找资料,忽然旧病复发,双腿剧烈灼痛。这是她自小就有的怪病,疼起来直穿骨髓。严重时,她只能坐着,不能行走,两肋像被紧紧夹住似的,呼吸困难。
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楼只有她一个人。离她最近的电话在外面的走廊上,靠瘸着腿走到那里是办不到的。她只要稍稍一动,全身便灼痛难当。怎么办呢?爬过去吗?不行,太远了。突然她灵机一动,想到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帮助。她强忍疼痛,进入网上聊天室,打出了求助的信息。桑恩凝视着苏珊刚刚发出的信息,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哮喘发作时那种痛苦的感觉。
他赶紧问道:“你在什么地方?”答案是:“芬兰。”他非常吃惊,又问道:“你不是在开玩笑吧?”苏珊头晕眼花,但仍能看到桑恩的问题。她最怕的就是别人误会她的求助是在开玩笑。她把身子向右倾斜,以减轻左半身的刺痛和麻木,然后打出清楚的信息:“我向你保证,我不是开玩笑,请救救我。”
桑恩和母亲商量了一下,决定打电话给县政府。政府工作人员吩咐桑恩,让苏珊把她所在地的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传过来。然而几分钟过去了,屏幕上仍无回答。桑恩心急如焚,打出:“快点呀,跟我讲话!”终于,一串数字出现在屏幕上,那是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
桑恩用粗体大字打出:“我们已经打了求助电话。”
苏珊过了好久才回答:“痛。痛得更厉害了。”
桑恩两眼紧盯着电脑屏幕,他让苏珊说出所在的地址。过了好一会儿,电脑上出现了苏珊打出的地址。
“她在学校里!”桑恩喊道,然后读出那个地址。这时的芬兰已是凌晨的两点多了。几十分钟后,紧急救援人员赶到了那所学校,救出了苏珊。
四天后,凳顿县司法行政长官接到赫尔辛基方面的来电:“多亏那位互联网上的朋友。苏珊已获得医疗救助,情况良好。”
飞鸽传书,但只限于一段的信息,因为负重问题。不过一般都是驿站,有专门的驿马去传递。早期只传递公文,后来也开放到民间。民间传递早期是通过商队,后来才是驿马。像军事情报,又有特殊的专道,就是俗称的八百里快骑。长城上的烽火台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台的前身是狼烟。据说狼烟最早是马粪烧起来的,尚未考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另外还有钟鼓、烟火、鸽子、旗语、狼烟等方式传递信息
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据专家们的观点,烽火传军情的故事在海南古代应该发生过。明正德《琼台志》记载,当时全岛沿海设有85座“遇警放烟”的烽堠。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时,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使节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单于听后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鸿雁传书”的故事已流传千年,也渐渐成了邮政通信的象征了。
信鸽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空荡荡的没有人影。曲端随后放出了5只鸽子,很快,手下的五军火速赶到。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定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烽火戏诸侯
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后期,有一个昏庸无能的周幽王。他为了讨宠妃褒姒的欢心,竟听从了一个大臣的荒唐的建议,让士兵点燃边防线上烽火台的烽火。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派兵出击。后来发现平安无事,才知道上当受骗了。褒姒见到各路诸侯如临大敌,率兵跑来跑去,一阵慌乱,不由得一笑。褒姒笑了,周幽王高兴万分,给出主意的大臣以重赏。不料后来敌军果然进犯京城,虽然周幽王及时派人点燃了烽火,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按兵不动。结果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从此灭亡。
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早在2700多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利用烽火传递信息了。
“我们胜利了!”
公元前490年,希腊人在马拉松平原打败了波斯侵略军。当时有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一刻不停地跑了40多千米,将胜利的消息传到雅典,从而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菲迪皮茨跑到雅典就累死了。他拼命跑了40多千米,只为了一个目的:传达“我们胜利了!”的信息。
装在瓶子里的信
你知道吗?在茫茫大海中,漂流的瓶子也扮演过“信使”的角色。1492年,哥伦布率领探险队到达美洲的一个小岛,在岛上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考察以后,他于1493年启程返回欧洲。返航前,他担心自己乘坐的帆船回不到西班牙,就给西班牙女皇写了一封信,连同他绘制的一张美洲地图一起密封在一个瓶子里,投入大西洋,期望这个瓶子能漂流到西班牙。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00多年,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被人发现。这封信的传递时间之长,也算是一个世界之最了。
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古时候,人们要给远方的亲友送去问候,大多要靠驿差的长途跋涉。到了近代,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逐渐问世,世界上有了邮政系统,信件、报刊都可以通过这些交通工具运往世界各地。19世纪30年代,莫尔发明了电报。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信息传输比以前更方便、更快捷了。
1984年,的一台多媒体电子计算机诞生,随后很快普及开来。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建设“信息告诉公路”的计划,把全世界的计算机联网,让人们可以随时接收任何地方传来的文字、声音和图像,这个计划受到各国的重视。如今,坐在家中的计算机前轻点鼠标,远在万里之外的友人便可在瞬间收到你发去的电子贺卡。计算机网络把全世界连成一家,“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梦想。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北京的一位小学生在2000年新年来临之际,通过多媒体电脑制作了一份“绘声绘色”的电子邮件,发送给远在美国的表姐,教她学唱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
本来制作像这样有声有色的作品,只有音像公司才能办到。然而现在,坐在家里就能完成把自己的声音和相关的图像录制在电脑里的复杂“工艺”。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啊!而使这个梦想成真的基础是多媒体电脑。
多媒体电脑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机互动。这个小学生为了通过电脑教表姐唱歌,除了把歌词、歌谱写在电脑屏幕上,还通过多媒体的录音技术把自己的歌声录在上面。为了让表姐有兴趣学唱,她又动脑筋,画了许多家人相聚的感人场面。最后她通过“信息高速路”发送给了远方的亲人。多媒体电脑,真是个神奇的魔术师。
网上呼救
1997年的一天,美国得克萨斯州登顿县12岁的男孩桑恩,放学回到家里,在电脑前坐下,进入网上聊天室闲谈。
快6点钟的时候,他准备离开聊天室,忽然看到一个署名苏珊的女孩用黑色粗体大字“喊”道:“有人能帮助我吗?”
桑恩按键打出:“出了什么事?”
桑恩按键打出:“出了什么事?”
片刻之后,她回答道:“我不能呼吸,请帮助我!”桑恩皱了皱眉头,他想,这肯定是恶作剧。
可是字句继续在屏幕上出现:“请帮助我,我呼吸困难,左半身没有感觉,坐在椅子上无法离开。”桑恩十分反感,他讨厌别人拿瘫痪来开玩笑。他刚准备关机,忽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万一她真是急病发作呢,我得帮助她。”
这个求助信号并非恶作剧。苏珊是芬兰赫尔辛基一所学院的学生。当时她在图书馆的互联网络中查找资料,忽然旧病复发,双腿剧烈灼痛。这是她自小就有的怪病,疼起来直穿骨髓。严重时,她只能坐着,不能行走,两肋像被紧紧夹住似的,呼吸困难。
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楼只有她一个人。离她最近的电话在外面的走廊上,靠瘸着腿走到那里是办不到的。她只要稍稍一动,全身便灼痛难当。怎么办呢?爬过去吗?不行,太远了。突然她灵机一动,想到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帮助。她强忍疼痛,进入网上聊天室,打出了求助的信息。桑恩凝视着苏珊刚刚发出的信息,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哮喘发作时那种痛苦的感觉。
他赶紧问道:“你在什么地方?”答案是:“芬兰。”他非常吃惊,又问道:“你不是在开玩笑吧?”苏珊头晕眼花,但仍能看到桑恩的问题。她最怕的就是别人误会她的求助是在开玩笑。她把身子向右倾斜,以减轻左半身的刺痛和麻木,然后打出清楚的信息:“我向你保证,我不是开玩笑,请救救我。”
桑恩和母亲商量了一下,决定打电话给县政府。政府工作人员吩咐桑恩,让苏珊把她所在地的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传过来。然而几分钟过去了,屏幕上仍无回答。桑恩心急如焚,打出:“快点呀,跟我讲话!”终于,一串数字出现在屏幕上,那是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
桑恩用粗体大字打出:“我们已经打了求助电话。”
苏珊过了好久才回答:“痛。痛得更厉害了。”
桑恩两眼紧盯着电脑屏幕,他让苏珊说出所在的地址。过了好一会儿,电脑上出现了苏珊打出的地址。
“她在学校里!”桑恩喊道,然后读出那个地址。这时的芬兰已是凌晨的两点多了。几十分钟后,紧急救援人员赶到了那所学校,救出了苏珊。
四天后,凳顿县司法行政长官接到赫尔辛基方面的来电:“多亏那位互联网上的朋友。苏珊已获得医疗救助,情况良好。”
烽火戏诸侯
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后期,有一个昏庸无能的周幽王。他为了讨宠妃褒姒的欢心,竟听从了一个大臣的荒唐的建议,让士兵点燃边防线上烽火台的烽火。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派兵出击。后来发现平安无事,才知道上当受骗了。褒姒见到各路诸侯如临大敌,率兵跑来跑去,一阵慌乱,不由得一笑。褒姒笑了,周幽王高兴万分,给出主意的大臣以重赏。不料后来敌军果然进犯京城,虽然周幽王及时派人点燃了烽火,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按兵不动。结果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从此灭亡。
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早在2700多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利用烽火传递信息了。
“我们胜利了!”
公元前490年,希腊人在马拉松平原打败了波斯侵略军。当时有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一刻不停地跑了40多千米,将胜利的消息传到雅典,从而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菲迪皮茨跑到雅典就累死了。他拼命跑了40多千米,只为了一个目的:传达“我们胜利了!”的信息。
装在瓶子里的信
你知道吗?在茫茫大海中,漂流的瓶子也扮演过“信使”的角色。1492年,哥伦布率领探险队到达美洲的一个小岛,在岛上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考察以后,他于1493年启程返回欧洲。返航前,他担心自己乘坐的帆船回不到西班牙,就给西班牙女皇写了一封信,连同他绘制的一张美洲地图一起密封在一个瓶子里,投入大西洋,期望这个瓶子能漂流到西班牙。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00多年,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被人发现。这封信的传递时间之长,也算是一个世界之最了。
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古时候,人们要给远方的亲友送去问候,大多要靠驿差的长途跋涉。到了近代,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逐渐问世,世界上有了邮政系统,信件、报刊都可以通过这些交通工具运往世界各地。19世纪30年代,莫尔发明了电报。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信息传输比以前更方便、更快捷了。
1984年,的一台多媒体电子计算机诞生,随后很快普及开来。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建设“信息告诉公路”的计划,把全世界的计算机联网,让人们可以随时接收任何地方传来的文字、声音和图像,这个计划受到各国的重视。如今,坐在家中的计算机前轻点鼠标,远在万里之外的友人便可在瞬间收到你发去的电子贺卡。计算机网络把全世界连成一家,“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梦想。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北京的一位小学生在2000年新年来临之际,通过多媒体电脑制作了一份“绘声绘色”的电子邮件,发送给远在美国的表姐,教她学唱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
本来制作像这样有声有色的作品,只有音像公司才能办到。然而现在,坐在家里就能完成把自己的声音和相关的图像录制在电脑里的复杂“工艺”。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啊!而使这个梦想成真的基础是多媒体电脑。
多媒体电脑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机互动。这个小学生为了通过电脑教表姐唱歌,除了把歌词、歌谱写在电脑屏幕上,还通过多媒体的录音技术把自己的歌声录在上面。为了让表姐有兴趣学唱,她又动脑筋,画了许多家人相聚的感人场面。最后她通过“信息高速路”发送给了远方的亲人。多媒体电脑,真是个神奇的魔术师。
网上呼救
1997年的一天,美国得克萨斯州登顿县12岁的男孩桑恩,放学回到家里,在电脑前坐下,进入网上聊天室闲谈。
快6点钟的时候,他准备离开聊天室,忽然看到一个署名苏珊的女孩用黑色粗体大字“喊”道:“有人能帮助我吗?”
桑恩按键打出:“出了什么事?”
桑恩按键打出:“出了什么事?”
片刻之后,她回答道:“我不能呼吸,请帮助我!”桑恩皱了皱眉头,他想,这肯定是恶作剧。
可是字句继续在屏幕上出现:“请帮助我,我呼吸困难,左半身没有感觉,坐在椅子上无法离开。”桑恩十分反感,他讨厌别人拿瘫痪来开玩笑。他刚准备关机,忽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万一她真是急病发作呢,我得帮助她。”
这个求助信号并非恶作剧。苏珊是芬兰赫尔辛基一所学院的学生。当时她在图书馆的互联网络中查找资料,忽然旧病复发,双腿剧烈灼痛。这是她自小就有的怪病,疼起来直穿骨髓。严重时,她只能坐着,不能行走,两肋像被紧紧夹住似的,呼吸困难。
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楼只有她一个人。离她最近的电话在外面的走廊上,靠瘸着腿走到那里是办不到的。她只要稍稍一动,全身便灼痛难当。怎么办呢?爬过去吗?不行,太远了。突然她灵机一动,想到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帮助。她强忍疼痛,进入网上聊天室,打出了求助的信息。桑恩凝视着苏珊刚刚发出的信息,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哮喘发作时那种痛苦的感觉。
他赶紧问道:“你在什么地方?”答案是:“芬兰。”他非常吃惊,又问道:“你不是在开玩笑吧?”苏珊头晕眼花,但仍能看到桑恩的问题。她最怕的就是别人误会她的求助是在开玩笑。她把身子向右倾斜,以减轻左半身的刺痛和麻木,然后打出清楚的信息:“我向你保证,我不是开玩笑,请救救我。”
桑恩和母亲商量了一下,决定打电话给县政府。政府工作人员吩咐桑恩,让苏珊把她所在地的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传过来。然而几分钟过去了,屏幕上仍无回答。桑恩心急如焚,打出:“快点呀,跟我讲话!”终于,一串数字出现在屏幕上,那是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
桑恩用粗体大字打出:“我们已经打了求助电话。”
苏珊过了好久才回答:“痛。痛得更厉害了。”
桑恩两眼紧盯着电脑屏幕,他让苏珊说出所在的地址。过了好一会儿,电脑上出现了苏珊打出的地址。
“她在学校里!”桑恩喊道,然后读出那个地址。这时的芬兰已是凌晨的两点多了。几十分钟后,紧急救援人员赶到了那所学校,救出了苏珊。
四天后,凳顿县司法行政长官接到赫尔辛基方面的来电:“多亏那位互联网上的朋友。苏珊已获得医疗救助,情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