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国明朝内阁制与英国责任内阁 制有什么不同。

2024-10-31 02:44:3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①中国:内阁是君主专制进一步产生 强化的产物,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 级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他们的主张采 纳与否取决于皇帝,不能起到制约皇 权的作用。 ②英国:英国内阁是资产阶级君主立 宪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阁是由国王 任命在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 领袖组成的,,内阁拥有行政权,并 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对国王负责。 由此可见,英国的责任内阁与中国明 朝的内阁有本质的不同。

回答2:

1,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
属于中国式的分权模式。

英国责任内阁制:
1、 内阁与下院互相牵制、抗衡和监督。
2、 决策权既集中、又分散。
3、 集体负责制与个人负责制相结合。
4、 重视政策、财政等方面的协调和调解。
5、 内阁责任制是君主立宪的产物,能对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

英国的责任内阁则有行政权,而决策权归于议会,国王只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

回答3:

明朝的内阁制
明太祖由“胡惟庸案”废除丞相,丞相作为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复存在。但由于工作量过于庞大,后又设立殿阁大学士,此乃内阁雏形。最初,殿阁大学士并无实权,只是作为皇帝的智囊团,为皇帝出谋划策。但随后的发展却出乎了朱元璋的意料。1402年,永乐帝正式设立内阁,其后,阁臣势力逐渐膨胀,到了万历初期,更是登峰造极地压制了皇帝。虽然内阁首辅在法律上始终没有得到丞相的地位,但如果这样就认为“内阁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加强了皇权”否定“内阁”的进步意义是不正确的。内阁可以驳回皇帝旨意,事实上牵制了皇权,这是毋庸置疑的。
再说说明朝内阁的工作流程:皇帝授意——内阁票拟——皇帝(或太监代笔)批红——付诸实施

英国内阁制
准确的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应该叫“责任内阁制”或“代议制”。体现的是西方常见的“分权”原则,虽然没有美国的总统制那么明显的三权分立,但事实上至少已经达到了两权分力的程度,即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开。“代议制”起源于18世纪初,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君主立宪的重要特点是,国家元首和行政首长不是一个人,国王或女王代表国家元首,统而不治,仅作为国家的象征。首相手中握有实权,进行行政管理。
首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中产生,然后首相再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首相是内阁的统领者,内阁和首相都对议会负责。议会如果不信任内阁,内阁就要集体辞职。或内阁提请国王解散议会(这个很少见)。
英国内阁的工作流程:内阁提案——议会审批——首相签署——元首颁布

将两者对比,我们发现,在明朝内阁中皇帝可以罢黜或提升阁员,事实上充当了“议会”和“元首”两个角色。而“议会”的公平性代表着社会的民主程度。明朝皇帝虽然会忌惮内阁,但远未到达“统而不治”的地步。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的内阁制虽然起到了牵制皇权的作用,但其仍然是独裁政治的一种形式。
如果明朝没有灭亡的话,内阁或许可以发展。但那不是我们历史的研究范畴了。
客观评价明朝内阁:有进步意义,但还和民主相距甚远。

回答4:

明朝内阁是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英国内阁是民主的

回答5:

英国的内阁制是权力与民主的象征,具有行政权,而明朝的内阁制只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对皇权不能起到限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