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不得不扯到二战时的一个大活宝国家——意大利。北非的战事一开始是被意大利挑起的,意大利突袭东非英军结果遭到反攻受到重创,一下损失13万人。41年2月隆美尔奉命到非洲支援意大利军队,之后几次战役多少是打出了一些威风,但是英军在北非毕竟不是一天两天了,只要没受到重创就不至于失守,其实此时双方是实力相当的。而且英军当时也有美军的支持,毕竟盟军后来已经控制了欧非通道,切断德意联军的后勤补给。当时德意联军有2个师10万人,英军有11个师、4个独立旅共23万人,加上源源不断的补充,拖得越久对盟军越有利。
为什么说要扯上意大利呢?因为意大利在二战期间完全是打酱油的,德国将领说过“有意大利参与的战役德军就要另外拨出几个师的兵力保护意大利人”,意大利从来都是用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去侵略别人,最后反被打败,所以在阿拉曼战役开始不久,德意联军中的意大利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德意联军直接损失4万人,很多意大利部队还没开枪就主动投降,甚至军官带着下属积极投降,最后俘虏太多了英军只好分发工具让意大利战俘自己建战俘营。
有这样的盟友,德军还能赢?战役接近结束时德军剩下不到200辆坦克,而英军还有超过800辆没用,差距是很悬殊的。而且战役后期隆美尔因病回德国修养,加快了德军的战败,德军战败只是迟早的事罢了。
阿拉曼战役英军是进攻方。在阿拉曼战役之前的1942年7月,德意联军自利比亚突入埃及,进抵距开罗只有350公里的阿拉曼地区后由于盟军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权,驻北非德军因兵力及装备补给不足而无力继续向前推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1942年10月23日夜,英军集中1000门野战炮和中型火炮对阿拉曼地区的德军实施的夜间炮击,随后步兵向敌前沿阵地发起冲击。在主攻方向,第30军右翼澳大利亚第9师和英国第51师、中路新西兰师和南非第1师,起初进展顺利,突破敌前沿后迅速在雷区为后续装甲部队开辟通路;左翼印度第4师遭敌顽强抵抗,进攻受阻。24日凌晨2时,第10军第1、第10装甲师奉命从正在开辟通路的雷区进入战斗,当日仅第1装甲师的个别部队通过雷区。25日凌晨,新西兰师在雷区开辟通路后,向西南方向逼进,遭德国第15装甲师反击。26日,澳大利亚第9师在战线北端攻占德军部分阵地后向海岸推进,威胁德国第164师侧后,并击退德国第15装甲师的反击。在助攻方向,第13军对德军防线南段发起进攻,但为德军的雷区和炮火所阻。24日晨,该军第7装甲师和第44、第50步兵师再次发起攻击,通过第一道雷区后为德军火力所阻。26日,隆美尔在判明英军主攻方向之后,开始将第21装甲师调往北线。英军进攻受挫,27日暂停进攻;第7装甲师北调,加强主攻方向实力;第13军其他部队暂取守势,仅以小分队出击和炮火袭击牵制敌人。26日,意大利向非洲运送燃料的油轮全部被英国海、空军击沉,致使德军装甲部队无法组织大规模反击。29日,澳大利亚第9师和英国第9装甲旅向海岸推进,被德军击退。由南线调来的德军主力第21装甲师向北部沿海机动,企图阻滞英军沿公路西进。蒙哥马利据此改变计划,决心对腰子岭以北德军防御薄弱部位实施纵深突破。31日,澳大利亚第9师进抵沿海地区,切断德国第164师退路。德国第21装甲师、第90轻型装甲师组织反击,但没有成效。至此,德意军坦克仅剩200余辆,而英军在战线北段尚有800余辆坦克没有投入战斗。11月2日凌晨,英军发起新的进攻。经过炮火准备后,第151、第152步兵旅和第9装甲旅发起冲击,遭到德军顽强抵抗。第1装甲师随即投入战斗,次日夜从德国第15、第21装甲师防线接合部实现突破。4日晨,第10、第7装甲师和印度第4师从突破口向纵深发展进攻。德国第15第21装甲师余部实施反击,但大部坦克遭空袭而被击毁。在沿海地区的德国第164师余部,则被澳大利亚第9师歼灭。隆美尔命令德意军全线撤退。6日,英军因雨停止追击,战役至此结束。
我不喜欢隆美尔,但我不得不说阿拉曼战役的失败的确不是隆美尔的错,从战术上隆美尔成功的判断出了英军的主攻方向,而且应对得当成功的暂时阻滞了英军的进攻,只是意大利海军无能,致使隆美尔弹尽粮绝。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否则蒙哥马利很难挡住隆美尔的反击。
隆美尔在北非无论兵力还是装备上都远逊色于英军,不足以一次性就将英军打垮。
尤其是后勤补给的匮乏,使得隆美尔很难将部队的实力完全发挥出来。
早期的胜利,完全是隆美尔个人能力的表现。
阿拉曼战役虽然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但不完全是隆美尔战败的原因。
盟军的火炬行动,使得隆美尔两面受敌。
在后勤补给跟不上,又两面受敌的情况下,隆美尔才收拢兵力于突尼斯。最终导致了北非战场的失利。
兵力情况:
隆美尔的北非集团军下辖德军4个师(人数大该4万左右)和意军8个师,总兵力约8万人,坦克540辆,火炮1219门,飞机350架。采取纵深梯次配置。
东面之敌:
在埃及作战的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为蒙哥马利将军)辖10个师和4个独立旅,总兵力为23万人,坦克1440辆,火炮2311门,飞机1500架。
西面之敌:
西部特混编队(目标是卡萨布兰卡)由美军单位组成,由美国乔治·巴顿将军指挥及亨利·K·休伊特海军中将指挥海上作战,西部特混编队包括美军第2装甲师、第3步兵师及第9步兵师—总人数共35,000人,他们由美国直接到达当地登陆。
中部特混编队的目标是奥兰,包括美军第509伞降步兵旅、第1步兵师及第1装甲师—人数共18,500人,他们从英国起航及由埃德·弗雷登道尔少将指挥,海军舰队由汤姆·特鲁布里奇海军准将指挥。
东部特混编队的目标是阿尔及尔,由肯尼思·安德森陆军中将,包括英军第78步兵师及美军第34步兵师 - 人数共20,000人,海军舰队由埃文斯·伯勒海军上将指挥。
因为很简单啊,隆美尔都是小胜,阿拉曼是决战,德国人输了决战当然就输大了。后勤不过是个借口,英国人也遭受过后勤问题,毕竟地中海上的争夺也是个拉锯过程,德国和意大利也短暂占优势过。只能说隆美尔就是个步兵战术专家,战略上确实是他的短板。就知道进攻,不知道北非战役的关键不在陆地,而在于地中海的空中和海上争夺,后勤补给上来的时候拼命进攻拼命消耗,也不看看北非什么作战环境。等到后勤跟不上的时候就悲剧,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也是有前提的,提前透支体力的进攻最终必然悲剧。当然,更大的悲剧是北非战场其实不过是个辅助战场而已。
牵制隆美尔后勤的是马耳他(英控)摆在德意面前的是:1攻击马尔他,但北非就无力进攻了2不攻击马耳他。隆美尔说把攻击马耳他的物质给我我能打到开罗’…所以就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