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内部究竟是什么?
现在,进入黑洞的是恒星尘埃、气体、光、有机器人宇航员的宇宙飞船以及待转换成能量的垃圾。不管怎样,被俘获的物质只会增加黑洞本身的质量,同时也扩大它的半径和表面。如果质量增加一倍,半径也增加一倍,而视界的面积则增加四倍。那它是否会永远增加下去呢?霍金首先做了一个断然的回答:既然证实黑洞不会再缩小,那它就会继续无限地增大。由于是延续的所以增大是逐步的。不过有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两个黑洞可能相互接触和碰撞,在互相吸引的过程中一个黑洞进入另一个黑洞,两个黑洞变成一个单一黑洞,而这两上黑洞的全部组成要素被保留下来。更大的单一黑洞又可能与另一个黑洞相撞等等,这样就产一质量和体积更大的黑洞。
人们认为,在相撞的过程中,大约有千分之一的黑洞静能释放出来,以引力波形式向宇宙空间散发,速度和光一样,它的面积不断扩大,黑洞的熵也增大。就是说内部“混乱”在增长,即有关吸入物质的信息无法使用,也无法补救,好像一台计算机偶然把刚写好文章的字母弄乱一样。因此黑洞中只能传出描述它的三个信息:质量、角动量(指黑洞的转动)和电荷。惠勒把这种信息比作秃子头上只有三根头发,我们不可能了解掉进去的物质是什么。在这三种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对黑洞进行划分:没有角动量也不带电荷的施瓦西黑洞,它具有“奇点”和“视界”的特性;具有角动量但不带电荷的克尔黑洞;以及具有角动量并带电荷的黑洞。此外,还可以从黑洞的起源进行区分。但最新的分类是依靠“颜色”。这看来好像有点荒唐,内部不射出一束光线的黑洞怎么可以是彩色的呢?实际上,这里所说的颜色不是通常的红、蓝、绿等光的颜色,而是用来区分夸克的不同状态“色”。夸克是组成质子和中子的更小的基本粒子。对我们的天体物理学家来说,在追踪无限小到无限大,又从无限大到无限小的过程中收集黑洞的不同“颜色”的追逐开始了。
黑洞内部结构模型图解
图中+-号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负弦信息单位-弦比特(string bit)
(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曾有句名言:万物源于比特 It from bit
量子信息研究兴盛后,此概念升华为,万物源于量子比特)
注:位元即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