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栋 年2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年7月在吉林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年7月至年7月在吉林大学哲学系任教。年7月在南开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年至年12月在南开大学哲学系任教,年12月至今在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工作。主要著作有:《现代新儒学概论》、《本体与方法——从熊十力到牟宗三》、《当代新儒学史论》和《断裂中的传统——信念与理性之间》等。
论文:
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
现代性视域中的“儒教”——在中国大学的演讲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其他:
《哲学的锁钥》序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黄玉顺教授《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序
思想史视域中的“儒教”之争——访郑家栋研究员
“新传统主义”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当下语境——访郑家栋教授
“道统”与“政统”之间——读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韩】李宣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郑家栋,在做访问学者时,均申请妻子同行,先后以“妻子”的名义带了5个女子出境都滞留美国不归。据传,郑收取每名涉嫌偷渡的女子20万元的费用。6月10日,郑再次带一女子前往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出国手续时被扣留,并立即被拘留,公安局已就此案进行调查。
据中国社科院外事局规定,出访人要提供所要出访国家本土发出的邀请函,详细填写因公出访人员呈报表、填写因公出国人员审查表,并由主管部门盖章后出具政审批件,掌握外事纪律及安全问题等,回国后要有出访报告并总结经验。但事实证明,该监管效果有限。
郑家栋事件发生后,郑家栋的好友、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宗教所教授陈明等立即发表文章称,“郑案是纯粹的私人事件,与体制、学科无关”。
教授出国携六“妻”,沉重的乡情难报的恩new!
(年12月上半月版《知音》 作者/宋日禾)
年6月,一则消息在各大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中国社科院著名教授、著名儒学郑家栋,因非法将六位女子以“妻子”名义带出国,于6月10日被警方抓捕。一个如此德高望重的知名教授,怎么会干出类似“蛇头”的违法勾当呢?他和那六个女人到底是什么关系?他这样做到底是为了钱,为了情,还是被逼无奈另有隐情?带着这些问题,8月初,本刊特约记者几经辗转采访了关在某看守所里的郑家栋,他向记者辩述了本案的……
儒学的烦心事,老家有帮过自己的穷亲戚
郑家栋年出生在黑龙江饶河的一个贫寒家庭。他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郑家栋十来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去世了,四姊妹过着有一餐没一餐的生活。万幸的是,在郑家栋和弟妹们吃不饱穿不暖的关键时刻,他们的亲戚朋友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经常这个背一袋粮食来,那个送几元钱。正是大家的馈赠,使郑家栋和弟妹们活了下来。
在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中间,邻居李姨给了他们最贴心的关怀。她不仅揽下郑家所有缝缝补补的活,而且想方设法在粮食上接济他们。那年月大家都吃不饱饭,李姨经常在煮饭的时候多舀几瓢水,然后把多出来的稀饭端给郑家栋。郑家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过春节,李姨家好不容易包了一次饺子,却把自己的几个孩子赶到一边,叫郑家栋兄妹四个放开肚子吃。
那个时候,在郑家栋几兄妹的眼里,李姨就是最亲的人。郑家栋甚至暗暗发誓:如果有一天自己出人头地了,一定要报答李姨,报答所有对他们好的人。
尽管生活贫困,但郑家栋非常热爱读书,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他从来都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年,成绩出色的郑家栋考上了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得知消息,他的所有亲戚和邻居都震惊了,大家煮的煮鸡蛋,烙的烙饼,还有的弹了棉花给他轧了一床棉被,硬是给他凑了一份“殷实”的行李。李姨给他的礼物是一件红毛衣,为了这件毛衣,李姨没日没夜织了半个月。
进入大学后,郑家栋拼命读书。年,郑家栋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年他研究生毕业,被安排留校任教。
留校任教期间,郑家栋对儒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决定继续沿着学术的道路走下去。年,工作四年的郑家栋转赴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两年后,提前获取博士学位的他留在南开大学任教。年,因其在儒学领域内颇有建树,郑家栋被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此后几年,他的头衔越来越多,先后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教授,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亚欧比较哲学会主席,同时担任国内多所大学的教授。
身居社科院要职,并在学术界有出色的表现,郑家栋自然经常接到国际上一些知名大学的邀请,对方请他去讲学、访问和做研究。对这种可以开阔视野交流思想的美差,郑家栋一般都不会拒绝,于是出国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就在郑家栋经常打着“飞的”,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间穿梭的同时,郑家栋在老家的弟弟妹妹却还在生存的边缘苦苦挣扎。
妹妹郑小良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一个银行工作,和当地一名职员结了婚。有了孩子,原本生活也还不错,可是到了年,她所在的单位裁人,她下岗了。
突然的下岗使郑小良的小家失去了一半生活来源,她第一个便想到了找远在的哥哥郑家栋,于是哭着给他打:“哥,我下岗了,孩子上学天天要花钱,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快成了问题。哥,你在看到什么好出路,我愿意出来打工。”郑家栋听了很难过,但那段时间他忙得团团转,除了给妹妹寄点钱之外,实在想不到有什么好出路可以帮助妹妹。
然而有一天,郑小良的又来了。在里,她告诉郑家栋,她从一个朋友那儿听说美国的钱是最好挣的,即使是在那边洗盘子都要比中国的教授工资高。她想哥哥常常去美国,如果能把自己带出去洗盘子,这样就救了自己一家人。郑家栋当即断然拒绝:“带出去,这谈何容易?你是个人又不是个箱子!再说我出去是讲学,受对方邀请的,你跟着我去算怎么回事啊?”然后,郑家栋又给妹妹讲了一通大道理,说什么美国不是天堂,要郑小良好好在当地谋出路。
郑家栋的话让郑小良大失所望。郑小良知道指望不上哥哥,便在当地找了份很苦的工作。得到消息正临近春节,几年没回家乡的郑家栋索性带着妻儿回了趟老家。
虽然郑小良对哥哥不带自己去美国有气,但看到郑家栋回来她的气都消了,她说:“哥,我不为难你,我现在挺好的。你能回来看我们,说明你心里还是有我们的。”
郑家栋的衣锦还乡,使郑家像过节一样热闹,所有亲戚朋友都跑过来找他叙旧,大家杀鸡宰鸭,排着队请他到家里吃饭。不吃不知道,一吃吓一跳。郑家栋这才知道,每个亲戚家里的日子都不好过,李姨的大女儿下岗了,至今找不到活干;堂叔的儿子儿媳双双下岗;姑妈家的孩子也混得很不好……看着这些曾经无私地帮助过自己的人,到了老年还生活在忧愁和贫穷中,郑家栋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此报恩,两年时间带了6个“妻子”去美国
老家的那些穷亲戚穷乡亲,以及他们曾经给过自己的恩惠,像一座山一样压在郑家栋的心里。那段时间,对金钱十分淡泊的他,开始觉得不搞学术当个大老板也是不错的人生选择。如果当了老板,他就可以给这些人安排工作,就可以回报这些帮过他的人。
一年后的一天,郑家栋和一个朋友聊天时,不住说起了妹妹想去美国的事,没想到,这个也经常出境的朋友告诉他说:“你妹妹不是要出国吗?那还不容易?告诉你,你下次出国的时候,和她去办个假结婚证,以夫妻的名义带她出去,准成!你就给她办一个随夫讲学的签证,几分钟就批下来了!”
郑家栋大惊:“这么容易?不会有麻烦?”朋友说:“是啊,只要你们装得像一点,保证什么事都没有!”
这个信息使郑家栋如获至宝。刚好此时,郑小良对在老家打工失去了兴趣,她再次打给郑家栋:“我们单位有个人去那边两年了,就在唐人街做些小,赚了好多钱,哥,你还是把我弄出去吧,在那边无论吃多大的苦我都自己兜着,不给你添麻烦。”
郑家栋只好答应了。他让妹妹找几张照片寄过来,然后挑了一张,和他自己的照片在电脑里合成了“结婚照”。然后他找人做了一份假“结婚证”。
那时是年1月,刚好美国某著名大学邀请他去讲学一个月,他借此机会,壮着胆子把需要办理签证的手续送到美国驻华大,之后几天,郑家栋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一是怕大查出结婚证上的破绽,更多的还是觉得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身份不相符。
可是,一切却出乎意料的顺利,一周后,郑小良的出国签证顺利地拿到了手上。
1月底,郑家栋和郑小良装出一副恩爱夫妻的样子,坐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当飞机起飞,满头大汗的郑家栋对自己说:像这么骗人的事,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郑小良到达美国后,郑家栋不心妹妹去中餐馆刷盘子,就托关系帮她找了一份工作,活不累,每月有多美金。郑小良能吃苦,很快就在美国站稳了脚跟。
看到郑小良成功融入美国,郑家栋的妻子李月也动了出国的念头。李月本是北大附属有名的眼科主治医师,她看到中专毕业的郑小良都能在美国站住脚,也萌生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于是,在年的7月,她请了长假,也以陪夫讲学的身份去了美国,结果一去就在那里找到了份工作,于是她也没有再回来。
李月的出国,因为合理合法,签证办得很顺,郑家栋也很坦然。
原以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了。然而,年底,妹妹发给他的一封电子邮件让郑家栋的心里再次失去了平静:
“我出来后,家里多亏了隔壁的李姨,她都60多岁了,现在还常常帮我,孩子小,他爸爸忙,孩子回家后一直都是李姨给带着,做饭,洗衣,有时候还替孩子开家长会。哥,我知道你把我弄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李姨求了我很多次,想让我和你说说,看能不能把她家的大女儿带出来。你就想想办法吧,李姨对我们家有恩啊!我实在是没法拒绝啊!”
看了这封信,郑家栋很生气。他想:这个小良,能够把她带出去就已经很冒险了,现在她又提出来再带别的人,真是太不为自己着想了。但是等到平静下来后,郑家栋想起了李姨当年对他的好,想起自己考上大学那年李姨织的毛衣。李姨对他就像母亲一样好,他能心拒绝她吗?
不久,郑家栋意外地接到一个从东北老家打来的。另一端传来的是郑家栋再熟悉不过的声音:“家栋,我是你李姨啊!你又有两三年没回来了,也不回来看看姨……家栋啊,姨今天给你打是想求你帮忙,听说小良在美国挺好的,姨家你的大妹子亚琴也想出去,你也把她带出去吧!”
在李姨看来,把一个人送到美国完全在于郑家栋点头或者摇头那么简单,郑家栋想说出事实,想告诉李姨事情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可他最后什么也说不出来。他实在说不出那个“不”字。
没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揽下这桩麻烦事。郑家栋熟门熟路地要来了亚琴的照片,和自己的照片经过简单的电脑合成之后,又请人做了一张“结婚证”。
年2月,亚琴在郑家栋的“帮助”下,也轻而易举地到了美国。亚琴到美国后,在郑小良的帮助下也很快站住了脚。
郑小良和亚琴顺利出国,并在美国混得不错的消息,很快就在饶河县城传开了。几乎所有跟郑家有过交情的人都异常兴奋,这些下岗失业的亲戚朋友,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郑家栋。那段时间,他们经常聚集在郑家栋的弟弟家里,给郑家栋打,求他也把自己的孩子带到美国去。
每个打来的人,或多或少都对他家有过恩惠,郑家栋脸皮薄,说不出拒绝的话,只好一一答应下来。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又以同样的方式带了三个女子出去。这些女子,不是拐得很远的亲戚,就是当年关照过他们的邻居的孩子。
一连带6个“妻子”出国,且个个畅通无阻,郑家栋已经摸准了美国大签证官的心理:他们对郑家栋这样身份的人比较信任,所以对他的签证审查也不像对其他人那样严格。正因为如此,他才可以轻而易举地带人出去。
被抓才知犯法,儒学自毁前程后悔莫及
年5月,又一个拐了很多道弯的“亲戚”找上门来,请郑家栋把自己的妹子带出去。就在郑家栋筹划着以妻子的名义带第7个女人出国的时候,事情发生了逆转。
6月8日那天,他把申请签证的资料呈送到美国大,满以为这次也会顺利过关,谁知第二天,工作人员告诉他:材料有问题,他被拒签了。
随后,郑家栋接到了出入境管理处工作人员打来的,对方通知他6月10日去一趟。接到后,郑家栋的心放下了,因为按照经验,通知他再去说明事情有转机,没准签证就快拿到手了。
6月10日下午,郑家栋如约来到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在那里,他没有看到微笑的工作人员,而是几个和一副冰凉的手铐在等着他。原来,早在去年,出入境管理处就发现有几个女子的签证到期,她们没有续签,也没有回国,于是他们委托美国局查找这几个女子,但没有找到。再后来,他们发现这几个女子的出境都和郑家栋有关,而且都是以他“妻子”的名义去的美国,都滞留不归,于是有6个“妻子”的郑家栋迅速成为一嫌疑人。刚好此时他又带第7个“妻子”来办签证,公安人员趁机将他抓获。8月底,他被检察院正式批捕。
当冰凉的手铐铐住郑家栋的双手时,他仍然相信这是一场误会。他一直坚信他的单位和领导会想办法保他出来。可他没有想到的是,对一个涉嫌犯罪的人,社科院除了惋惜,别无他法。不仅如此,他在学术界的朋友也纷纷与他划清了界限,一些媒体甚至把他描述成一个贪钱好色的之辈,说他带这些女人出去,每个收10万20万,还和人家发生性关系。这些报道传到他耳朵里,他简直气疯了。
记者去采访他的时候,郑家栋已经在看守所里度过了难熬的50多天。此时的他显得十分憔悴,头发很长,并在短时期内变得花白,胡子拉碴,穿着看守所的囚服,和一条滑稽的大花短裤,与此前那位西装革履叱咤风云的儒学判若两人。
在接受采访时,郑家栋反复强调,他不知道这样做是犯法的,因为这些人对他们家有恩,他才不得已做了这个顺水人情。至于媒体说借机收钱,他辩解道:“我个人并不缺钱,我是一个没有任何物质追求的人,生活很简单,对于吃和穿我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工作。”
据记者了解,郑家栋仅在国内平均每月的收入就很可观。郑家栋还告诉记者,如果是想通过带人出国捞钱,做“学者蛇头”,他绝对不会找几个下岗的东北妇女,因为这些妇女身上没有多少钱。至于说他为了女人和性去做这些事,郑家栋表现得十分愤慨,他说那是一些小报记者胡说八道。后面那几个女人,都是通过亲戚或者朋友介绍认识的,他和她们最多也就是见过三次面,送她们出国之后就失去了,郑家栋现在都想不起她们谁是谁。
郑家栋被抓之后,一度心急如焚。他想得最多的还是自己的工作。“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课题,这个课题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由我主要负责。目前我呆在这里,这个课题肯定被耽误了。”提到工作,郑家栋顿时变得很精神,他告诉笔者,现在儒学研究对于他来说是全部,是生命。
在看守所里,郑家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悔恨。巨大的落差让他心绪难平。他告诉记者,就在被拘留的前一天,6月9日,比利时国王访华,郑家栋作为为数不多的嘉宾出席了在国宾馆的欢迎晚宴;而6月11日,也就是郑家栋被拘留的第二天,他原来的安排是去清华大学参加一个重要的博士生的答辩。
当记者问郑家栋,为了报答老家的穷亲戚,将自己置于如此境地到底值还是不值?郑家栋说:“这件事情不能以值或者不值来评价,无论什么时候知恩图报都是每个男人应该做的,无可厚非,只可惜我对法律了解得太少,可以说是个法盲,我希望对我宽大处理,希望出去以后还能回到儒学领域,这是这些日子支撑我活下去的信念。”说完,他泪流满面……
郑家栋被抓之后,社科院上至领导下至学生无不惋惜和震惊,在所有认识他的人中,没有人相信他会成为阶下囚。记者找到郑家栋的一位同事采访,经他证实,郑家栋在社科院工作期间,兢兢业业,对儒学事业十分的认真和热爱。他性格温和,极易相处,无论对师长还是学生都很好,深得大家的尊敬。郑家栋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生活朴素,唯一的爱好就是喝茶。现在住的子都是当年单位分的,而且没有过,里面是一屋子的书。这位同事还讲了一件郑家栋与学生之间的事,他说一个学生家境不好,在上学期间省吃俭用,也许是在那个学生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吧,郑家栋对他很关照,常常把这个学生带到家里吃饭。郑家栋出事之后,这位学生为了看老师一眼,在看守所外等了好几天。
一个同事称赞学生尊敬的儒学,一个国家培养了多年自己奋斗了半生的儒学奇才,就这样走上了犯罪道路。把他逼上这条道路的,是那沉重的乡情和他淡薄的法律意识。他的人生跌落,足以警醒整个学术界和高知阶层。哪个有成就的人不是披荆斩棘走出来的?哪个没有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哪个没有一些穷亲戚?知恩图报并没有错,但要报得正大光明,报得有原则,报得适度。像郑家栋这样,把帮助穷亲戚的责任大包大揽绑在身上,只会折了自己的翅膀。
(文中除郑家栋之外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