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贸易的古代发展

2024-11-27 16:21:3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古代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比较高,商业贸易相对较为发达,历史上曾出现过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和“罗马时代”,繁盛的奴隶制经济为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封建制度在欧洲确立后,农奴制与奴隶制相比,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劳动积极性和生产能力,促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封建庄园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货币地租的变化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集市贸易的基础上城市逐渐形成起来。在城市中,直接经商的人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中世纪早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主要是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产品的交换有限。尽管商人和商业活动已经存在,但他们活动的范围十分有限,活动内容基本上是从事对外贸易。自从10世纪到11世纪城市兴起之后,西欧商品经济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城市手工业者能够无阻碍地进行商业活动,大大推动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商人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在11世纪到12世纪的西欧城市里,商人起初主要是行商,后来逐渐成为坐贾。商人阶层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城市手工业产品的出售、城乡的商品交换,以及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城市商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欧洲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东方专制社会具有典型的农本特色。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东方商业贸易必然带有较强的封建性,专制政权不允许商业有过度的发展,以免威胁其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统治,因此,在东方一些国家中,对商业往往采取抑制政策;有的干脆禁止商业的自由发展,直接以政权的形式来干预交换。尽管如此,东方的一些国家诸如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地的商业贸易仍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发展起来了。
印度早在哈巴拉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较为规范的商业活动。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不仅有发达的国内商业,而且该地区与海外贸易往来也十分活跃。印度统一以后,稳定的社会秩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14世纪到15世纪时,城市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并随着印度封建帝国疆域的扩大,国内地区间的商品交换和对外贸易也都兴旺起来了,从而使印度在东西方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商业贸易活动就呈现高度繁荣的景象。春秋战国时期,多元政治格局为商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前提条件。秦统一天下,打破以前国界关隘的限制,并修建驰道,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对商品流通极为有利。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商业活动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使商业利润大幅度提高,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日渐增多。
三国两晋南北朝,各国的执政者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的政策。隋唐之际,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商业贸易活动异常活跃,国内商业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对外贸易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商业又略有衰落。宋代立国后,统而不一,南宋则偏安于江南一隅,这一格局对宋代商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明清两季人口增长快速,部分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全国商品交易量有了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封建社会晚期,国家对商业贸易活动的控制日益加强,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
日本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从镰仓幕府初期起,在寺庙、神社和交通要道等地出现了市集,有专业商人从事运输、保管、出售、中介买卖等商业活动,这些地方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国内市场开始形成,经济逐渐走向繁荣,国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非洲和美洲的商业贸易的发展极不平衡。中世纪时期,北非的埃及和东非的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地商业活动较为发达。美洲在欧洲殖民者进入之前,大部分地区商业贸易还处于物物交换的阶段。
中世纪时期商业贸易的发展,东西方仍有较大的差异。欧洲为商品经济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东方如中国、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对内长期实行抑制政策,对外又闭关锁国,限制与国际贸易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