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是他说的,他还真可能说出这种话,刚上台,就把杨镐拉出来砍了,要严明军纪赏罚分明,接着又把作战不利的袁崇焕给杀了,到后来他竟然给兵败几乎全军覆没据说自杀的洪承畴开悼念会,杨镐损失了五万,洪承畴损失了十万,杨镐有胆子回来领罪总结经验教训这比自杀更有价值,朱翊钧和多数朝臣也知道不能把责任都推到杨镐头上,他们也是有责任的,给杨镐军饷兵力过少,杨镐多次催要讲解敌人力量不给,还不断命他出击。朱由检自身军事能力一般,政治能力一般,有时还认为自己水平够高,不检查自己,把什么事情问题都推给将领行政人员,那些将领行政人员谁用的,不革新明国的制度文化,发展 明国的文化思想,明国的整个制度文化都存在问题,在异族大规模入侵了,竟然还将元国列为华夏正统,说自己继承元,异族来了也是可以接受的不用拼命抵抗竟仍然还是明国的主流史观,导致民族主义无法快速动员保卫民族利益民族生存,民族意识是基于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习俗利益产生,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必要条件,自古就有,只是够不够系统罢了。
事实上崇祯从来没说过这句话,是后人根据他的遗嘱总结出来的,他的遗嘱内容是: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意思是:我亡国,固然是因为我德行不足,上天的作对(是指当时自然灾害持续十几年),但也是这些大臣也害了我....。
为什么崇祯要这么说呢?崇祯可以说登极以来是对当时的局势非常清醒的皇帝,他深刻明了明朝的巨大危机,当大臣指责他求治过急时,他回答:此时不矫枉过正,太平何时可望?他打算面对现实,动员群臣一齐来找出弊端,甚至他本人就是现实的最激烈的批评家。崇祯四年,他借遭遇旱灾为题,敦促举朝反思,一口气列举了十一种严重歪风:一、臣下“事多蒙蔽”,不讲真话;二、“用人不当”,有才干、有能力者不能进用;三、“任事者推诿不前”,尸位素餐,得过且过,明哲保身;四、“刑罚失中,而狱底多冤”,司法腐败;五、“墨吏纵横,而小民失所”,基层官吏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六、“遵、永之援军,扰害土著”,派往遵化、永平前线的军队,扰害民众;七、“秦、晋之征夫,妄戮无辜”,在山陕两地征夫过程中,擅杀人民;八、“言官之参论,修怨徇私”,负责纠察政纪的官员,不秉公行使职权,而掺杂个人目的;九、“抚按之举劾,视贿为准”,地方要员根据贿赂,来决定对于属下的荐举或参劾;十、“省、直之召买,暗派穷黎”,各省及南北直隶,把徭赋的负担主要加之于穷人;十一、“边塞之民膏,多充私囊”,国家用于边防军事的粮饷,被大量私吞.
如果崇祯早生几十年,在那种时候做皇帝,也搞这么几下子,绝对是鹤立鸡群,绝对可以作为一个有作为、不平凡的皇帝留诸史册。可惜,明朝到了1627年这样的时候,这一切不顶用了,历史对于朱由检提出的要求,远多于此,也远苛于此。搁在往常,这么勇于破除陋政,已属难得;但现在,他不单要能破,更要能立,国家千疮百孔,危在旦夕,必须拿出办法来。在“破”的方面,崇祯做得不错,然而对于“立”,他却拿不出什么办法。
就主观言,他确实努力了。他曾说:“朕自御极以来,夙夜焦劳,屡召平台,时厪【勤字的古体】商确【榷】,期振惰窳【羸弱、懒惰、空洞等状态】……衷靖【《方言》:“靖,思也。”《字林》:“靖,审也。”衷靖,意谓自己由衷的想法】共尔位【诸臣】一洗欺玩颓靡之习,共收奋膺熙绩之功。”{174}这是事实,不是自吹自擂。里面提到的“屡召平台”,指皇帝亲自接见群臣,处理日常政务。这种情形,自武宗起六代天子,基本消失,朱由检不单把它恢复,并且一直坚持下来。他郑重承诺,除酷暑奇寒等过于恶劣的天气以外,“朕当时御文华殿,一切章奏,与辅臣面加参详,分别可否,务求至当”。
他对局面如此之坏的理解,落在吏治这一点上。他要以吏治为纲,纲举目张。
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经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四朝,毁得最彻底的就是“士”这个阶层。信仰全丧,操守和职业道德也跟着土崩瓦解。大家全在坑蒙拐骗、损公肥私。
然而,崇祯虽然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却拿不出解决的办法。
崇祯在位期间勤政、简朴,有理想、有抱负。但当时的大明体制已经腐朽不已,崇祯干着急也没辙。才留下千古遗恨,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崇祯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是王朝已经到了灭亡的时候,崇祯非常努力的想要拯救这个王朝,可是那些大臣已经烂的根了。
东林那帮文臣太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