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战国约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
《墨子》中关于舍去己利,树立爱他的兼爱学说,是反对侵略战争的理论先导。这些理论是极为现代化的。“兼爱”过去只指中国,现在应作为世界性理论去理解。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墨子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巨人,胡适称他“也许是中国出现的最伟大人物”,鲁迅将他誉为“中国的脊梁”,毛泽东则认为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墨子生前没有自己的著作,现今所流传的墨学思想集中在《墨子》一书中,大部分由他的弟子们整理而成。墨家的著述平实质朴,不加修饰,既没有华丽的辞藻,又没有玄妙的奥义,更没有哗众取宠的言辞。但其中流露出的伟大的智慧和崇高的救世精神,却异常震撼人心。墨子生逢战国初年,各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战火频繁。他在乱世中不懈奔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着眼于广大平民的利益,发出了响彻千古的“悲天悯人的呼号”。在哲学史上,墨子有着“平民哲学家”的美誉,这不仅是指他的出身和地位,更主要的是指他在学术思想、精神气质和哲学观点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民主和平意识,以及人道主义的救世精神。
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交利”、人人平等。他的强本节用、强国富民的经济理论,非攻反战、防御自卫的军事思想,全面发展、身体力行的教育理念,尚贤使能、不避贵贱的人才观念,节俭自律、舍己救世的奉献精神,别开生面、体系完整的逻辑学说,以及前无古人、独树一帜的科学思想和发明创造,无论在当时还是如今,都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和重要的思想意义。
墨子的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肺腑之声,表现了一位伟大智者的崇高心灵,并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谭嗣同曾明确表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其著作《仁学》的理论源泉;梁启超则大声疾呼:“欲救中国,厥惟墨学!”几千年来,墨家思想在中国虽然不曾占据主导地位,墨子精神却始终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真理和理想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