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昆虫都是趋光的,的甚至是避光的,比如蛾类就是趋光的,而蟑螂就更喜欢在黑夜中做坏事情了,此外,昆虫是对光波感应的,在我们看来就是颜色.,例如,我们用黄板涂上黏液来捕杀蚜虫。
昆虫通过视觉或感光器官,趋向光源的行为,称趋光性,反之则为负趋光性。如夜出活动的夜蛾、螟蛾、蝼蛄等对灯光的正趋光性,而许多白昼活动的蝶类、蚜虫等为负趋光性。此外,各种昆虫对光的强弱和光波长短的反应不同。根据这个现象进行实验,探究昆虫的趋光性。
实验目的:
1、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很少,对许多生活现象不了解;
2、对于一些不常见的昆虫了解更少。
3、通过实验,验证昆虫的趋光性有不同.
实验仪器及用品:
蜜蜂、金龟子、黄粉虫、蚂蚁、蟑螂、蝴蝶各二十只,实验箱,带闪光灯的照相机(可选),手套,黑布,不透光的塑料薄膜,纱网实验说明:准备一个较大的纸盒,在纸盒上,盖上纱网(透明),防止昆虫飞掉。盖上纸盒长的三分之一为宽的黑布,提供无光环境。中间的三分之一用不透光的塑料薄膜盖上,另外的三分之一不处理,提供有光环境。注意:纸盒是全干或全湿的,不能有干有湿,否则会影响试验结果
实验步骤:
1、将昆虫放在纸盒中的塑料薄膜下,再将纸盒放在阳光下,观察昆虫的移动,要以大多数的昆虫来衡量,静置五分钟之后用照相机拍摄结果或迅速打开观察窗观察结果(尽量保持真实状态),记录每处各种昆虫数量。
2、重复实验二次。
3、然后换用剩余昆虫重复以上操作,最后分别计算出每处各种昆虫数量和.注意:选用的昆虫是健康的。
盒子高度不能太高。实验现象:蜜蜂和金龟子由中部向光源运动,集中于靠近光源一侧; 蝴蝶与蚂蚁靠近与远离光源两侧数目相近;黄粉虫与蟑螂大多数聚集于纱网远离光源一侧.
实验结论:
1、蜜蜂与金龟子具有趋向光源的特性。
2、蚂蚁与蝴蝶趋光性不明显.
3、蟑螂与黄粉虫具有远离光源的特性
实验后期处理:
将金龟子、蟑螂、黄粉虫沸水烫死后处理(害虫).蝴蝶、蚂蚁、蜜蜂(益虫)放归自然.
创新点及意义:
1、以往的实验只是大体证实了昆虫的趋光性,而本实验证实了昆虫的趋光性是不同的(有 无 不明显)
2、用照相机拍下实验结果使实验更准确。
有,如生活中常见的鼠妇,鼠妇怕光,是很好的实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