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建设方面:
五年来,全市共谋划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487个,总投资480亿元,其中投资超亿元的大项目137个,完成投资296亿元。麦达斯铝业、金刚集团、利源型材、博大药业、迪康药业、金翼集团等一大批骨干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规划一批、新开一批、续建一批,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局面,促进了辽源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和财政实力的迅速增强。自2002年始,我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实现同步增长,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这说明辽源经济的总量在迅速增长,经济运行的质量在迅速提升。省统计局统计2006年14项经济指标增速全省9个地区排序中,辽源11项第一,3项第二,标志着辽源已经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地区。国家统计局在分析2006年吉林经济发展时认为,辽源市近年来发展加速,2006年辽源市工业产值比重为3.4%,比2005年提高0.6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列各地区之首,其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9%,在9市州中列第5位。从2002年起,辽源连续5年开展“工业项目年”活动,并提出了“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准确把握了发展的定位,并实现了高层次转型,其发展模式值得其他市州借鉴。
二、公用事业发展方面。
足迹(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市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5年间,共投入14474万元,先后对城区辽河大路、友谊大路等59条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改造面积57万平方米,建设完善排水管线8682米;开工建设了连心桥、仙城桥等3座桥梁,并整修了向阳桥、县医院双桥及西小桥,安装高标准街路路灯1224基;对主要街路人行道进行了硬覆盖建设,完成人行道铺装12万平方米,使我市城区主要街路硬覆盖率达到100%;在市中心区建设了人民、东方、站前和福寿宫4座现代化大型广场,结束了我市没有现代化城市广场的历史。投资400余万元,新建启用了12座垃圾中转站,组织社会力量新�翻 建公厕118座,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在市区繁华地段新建水洗公厕23座,设置免冲厕所8座,建设了5座免费水洗公厕,新建垃圾处理场2座、粪便处理场1座。通过上述工程建设,我市城区道路东西贯穿、南北相通,内外相连的路网体系已经形成,市区交通状况和城市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善,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足迹(二):城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
5年间,我市共投资1亿多元,对供热管网进行拓建改建;投资1437万元,建设了新兴蒸汽支干线,解决了辽源市新兴区域无集中供热的现状;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40万平方米的仙城小区供热锅炉房;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了80%的供热分户改造任务,从而使我市城市集中供热规模不断扩大,供热效率及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解决我市热源不足进而改善冬季供热质量,投资7200万元,在原市一建公司预制厂院内建设了2台90吨的供热调峰炉,建成后可供180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近年内将极大地缓解我市热源不足的矛盾。与此同时,加大了燃气管网建设力度,新建燃气供气管道13公里,储气能力达到了1367万立方米。为进一步解决市民出行难的问题,城市公交自筹资金购置各种公交车辆297台,开辟、延伸营运线路24条,使我市公交营运车辆达到461台、营运线路达41条、线路总长度达295公里。投资174万元上马了城市公交卫星智能监控调度系统,对公交实施远程管理。这个系统是全国最先进的公交管理系统,在全省我市还是第一家。系统的开通彻底解决了公交车晚点、卧站、串线及服务态度恶劣、公交秩序混乱等方面一直无法解决的顽症,改变了公交服务形象。为全面改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配合全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城市公用行业深入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明窗口、争当岗位明星”和“满意在公用”等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起了大局意识、改革意识和服务意识,推动公用事业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市民群众对公用事业服务的满意率不断上升。
足迹(三):城区绿化成果显著
近5年,我市下力量抓了城区街路、街头绿地、公园林地、周边荒山、河堤围堰及城市出入口的绿化。变过去的见缝插绿为拆违还绿、拆围透绿,使临街及重点地块应该建绿地的基本都建设了绿地。5年间,新建街头绿地广场、游园、街心绿岛139块(处),城区新增绿地面积达107公顷,是我市近50年来城区绿地建设总和的5倍。组织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院校在城区八一林、妇女林、青年林、少年林以及森林公园等城区林地共植树148万余株;完成人民、辽河、西宁等10余条街路树更新补植,投入近百万元在市区主要街路栽植成龄大树16123株。对游园、广场和街头绿地进行绿化改造,将原来以草坪为主改造成乔灌结合,配以针叶阔叶、草花和各类模纹造型;在市宾馆后坡建设了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景区。通过上述绿化工程建设,使我市城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景色更加秀丽多姿。
足迹(四):城市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在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用事业的同时,我市全面加强了城市各项管理。5年间,相继开展了“城市管理年”,“城市管理质量年”活动,组织实施了“三清理、三整顿”及“城市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等系列市容市貌整治战役。对市区20余条街路及重点部位的占道经商实施全方位的清理整顿,共拆除各类临时违章商亭、棚厦5000余处;在清理占道经商3万余人次;拆除、规范各类不规范牌匾广告、灯箱5000余块。市公用局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先后建成15座大型农贸市场的同时,迁移、取缔了30条处马路市场及摊群点,城市市容管理工作开始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为提倡文明祭祀,我市起草了《关于严禁在市区内非指定地点烧纸祭祀的通告》和《致广大市民的公开信》,在市区设立了10个允许烧纸祭祀、1处鲜花祭祀的场所。市政府责成由公用局牵头,会同公安、民政等部门组织10个联合执法队、100余人在重要祭祀日的三天内进行昼夜巡回检查,从而逐步规范市区内烧纸祭祀行为。与此同时,我市全面加大了环境卫生整治力度,相继开展了爱国卫生月活动,组织实施了清除越冬垃圾、清掏厕所、垃圾规范化管理等系列战役。在全市48条街路和部分居民区实行了垃圾袋装化管理。通过积极工作,不断扩大环卫清扫保洁区,提高垃圾管理及清扫保洁水平,建立起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常态运行机制,从而使城区“脏、乱、差”的局面得以根本扭转,市容卫生及环境面貌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经过近5年的建设,我市城区道路面积由172万平方米拓展到了现在的389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4.44平方米提高到8.28平方米;城市路灯由1883盏增加到现在的12000盏;供热面积由280万平方米,发展到497万平方米;环卫清扫保洁面积由278万平方米扩大到330万平方米;城市公交标准运营车数由193台发展到461台,运营线路网长度由134公里发展到了295公里;城区绿化覆盖面积由707公顷发展到860公顷,园林绿地面积由687公顷扩大到840公顷。我市城市公用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环境的巨大变化,得到了国家建设部的充分肯定,2002年我市作为吉林省唯一受奖城市,荣获了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应该说,几年来实施的道路改造、广场建设、城区绿化等工程,是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公用局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咬紧牙关,知难而进。他们曾在市政园林企业长达三十几个月不开资的情况下,采取向职工借资和赊欠材料的办法,用于工程所需,解决了工程的燃眉之急,确保了工程按期、保质、高效地完成。短短的5年过去了,辽源这座曾给人留下“脏、乱、差”印象的城市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城市变美了、变靓了,桥宽路阔,街路平坦,绿草如茵,鲜花处处飘香……所有这些,是市委、市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市领导们致力于改变城市环境,带领人民奔小康所精心打造的杰作。我们坚信,正是因为我们辽源有远见卓识的各级领导,有勤奋智慧的公用系统职工,有开拓创新的辽河儿女,辽源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不知道这些够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