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作曲者是 。

2024-12-04 13:58:2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阿炳
阿炳(1893-1950)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人称阿炳,江苏无锡人。他青年时患了眼疾而双目失明,一生坎坷。失明后,他常身背琵琶,手提胡琴在无锡街头和惠山一带演奏,故人称「瞎子阿炳」。其代表作品为《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寒春风曲》、《龙舟》等。

生平简介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郁郁而终。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於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鸦片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岁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但阿炳自己最得意的《梅花三弄》因为录音钢丝不够而没有录制。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中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犟烈的艺术感染力。

轶闻趣事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音乐作品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回答2:

二泉映月》的作者是谁?
瞎子阿丙
很喜欢《二泉映月》 脑海中时常浮现这样一个念头,“夕阳夕下,公园角落的小板凳上,一位老人在老伴的搀扶下,戴着墨镜,梳洗的干干净净,手执二胡。四周传来如泣如诉的琴声,拨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位盲人便是中国近代著名民间音乐大师华彦军(阿炳),也就是《二泉映月》的作者。身旁正是他的夫人董彩娣。
在我的印像中,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大师生前不是穷困潦倒,便是孤苦落寞。贝多芬如此,孤独一世,但他却为世人奉献了他的一生。舒伯特如此,潦倒一辈子,一首伟大的〈小夜曲〉当年只换了一碗豌豆,梵高如此,一生落寞,最后举枪自弑。阿炳亦如此,生前穷困潦倒,仅靠在街上卖艺为生。
在那个年代,路过的人们沉净在阿炳如泣如诉的琴声中。谁又能想到,这位不起眼的老人便是日后中国著名的音乐家。是《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等众多名曲的作者。
初听〈二泉映月〉,只因它是名曲。一曲终了,凄凉的寒意笼罩着四周,眼眶竟漫漫的湿润了。才明白,为什么当年的日本著名指挥家宫本一朗听到这首曲子时,长跪不起,掩面痛哭。
音乐是需要共鸣的。
只有亲身经历过孤苦,才能深切体会炳当年一手执二胡,一手牵着老伴在街卖艺的凄凉情境。
阿炳是伟大的,但发现并抢救《二泉映月》使它能流芳千苦的人更伟大。
国立音乐学院教授储师竹听完阿炳好友黎松寿无意拉起这首《二泉映月》激动的泪流满面:“这是呕心沥血的杰作呀,它不仅有丰富的个性,更有深邃的内涵。
从此,《二泉映月》便饮誉于世。
阿炳的琴声已成为遥远的绝响,但《二泉映月》却不会成为绝响。因为它已经隽刻在每位对艺术,对音乐爱好者的心中。

回答3:

阿炳

回答4: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是无锡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在1950年9月创作演奏的传世作品。

回答5:

华彦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