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珠,参考下这个,
“文学将杀死建筑”,雨果先生的这个预言听起来似乎有些残忍和悲观。先不考虑这个预言的正确与否,我们先想一想“建筑”的含义。建筑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是无所争议的。就像本文中作者所说,文学确实改变了建筑的传统理念。随着印刷术的传播,“民主取代宗教,自由取代统一”,建筑不再成为人们表达思想的唯一途径,也就失去了凝聚力。文学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导力量,建筑开始迎合文学。我们为建筑内涵的流失感到惋惜和悲观,于是雨果才发出如此感叹:文学将杀死建筑。那么,这里的建筑就是指文艺复兴之前的宗教避难所,文学泛滥前的思想根据地。
一切似乎顺理成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现代社会的新型建筑是否具有了另一种含义呢?文学的传播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街道两旁的玻璃窗五颜六色闪闪发亮的高楼大厦、造型奇特、时尚摩登的奥运场馆,身处其间,着实令人感到空虚。我们感受不到思想的痕迹,感受不到建造的劳苦。只不过是一堆拼凑而成的物体罢了,充满了“低俗趣味”,我会这样想。
但仔细揣摩,这些现代的建筑有一些先前建筑从未有过的优势。材料之间的拼接、承重上的计算、以及外观上的前卫观点,无一不贯彻了新型的设计理念——科技。
这样说来,建筑可以分为两类。文艺复兴前的建筑的核心是思想,文艺复兴后的建筑的核心是科技。我们没有理由将科技排除在建筑的内涵之外。那么,“文学将杀死建筑”这句话虽说不无道理,但是如果从时代的发展角度来看,雨果与作者的观点就显得有些偏颇了。我想,他们大概是过于留恋文学出现前建筑的表达方式和内在含义,而不能适应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由此而产生了如此悲观的想法。曾经读过《巴黎圣母院》,其中对于哥特建筑的描写多且精,可见其对这种建筑的深厚感情。
按照我的观点,文学在杀死建筑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建筑。那么,我也可以写一篇题为“文学将创造建筑”的论文,来叙述我的观点了。但如果这样做,就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灭亡与诞生是分不开的,就如同杀死与创造是同时进行的。新时代的建筑理念正是旧时代的建筑理念逐渐消亡所带来的结果,正因为文学的诞生、传播与兴盛,才开辟出今天建筑学的又一新定义。建筑学,难道不是美学、科技、思想的融合吗?只不过现今的建筑与以往的建筑的侧重点不同。我们不必惋惜,我们需要学会的只是适应与接受。
文章的结尾处说得不错:小总会战胜大,这些将摧毁那些。我始终相信,总有一天,文学也会被某种东西取代。时代的发展就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诞生。这恰巧印证了老子的理论:当事物达到高峰时便会回归原点。人的一生难道不也是这样的吗?历史的长河难道不也是这样的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的进程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如果说文学出现前的建筑是圣迹剧,那么文学就是鬼脸剧,而鬼脸剧又会成为圣迹剧,而它又会被鬼脸剧取代……周而复始,灭亡与诞生,这就是时代的交替。
“文学将杀死建筑”,雨果先生的这个预言听起来似乎有些残忍和悲观。先不考虑这个预言的正确与否,我们先想一想“建筑”的含义。建筑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是无所争议的。就像本文中作者所说,文学确实改变了建筑的传统理念。随着印刷术的传播,“民主取代宗教,自由取代统一”,建筑不再成为人们表达思想的唯一途径,也就失去了凝聚力。文学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导力量,建筑开始迎合文学。我们为建筑内涵的流失感到惋惜和悲观,于是雨果才发出如此感叹:文学将杀死建筑。那么,这里的建筑就是指文艺复兴之前的宗教避难所,文学泛滥前的思想根据地。
一切似乎顺理成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现代社会的新型建筑是否具有了另一种含义呢?文学的传播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街道两旁的玻璃窗五颜六色闪闪发亮的高楼大厦、造型奇特、时尚摩登的奥运场馆,身处其间,着实令人感到空虚。我们感受不到思想的痕迹,感受不到建造的劳苦。只不过是一堆拼凑而成的物体罢了,充满了“低俗趣味”,我会这样想。
但仔细揣摩,这些现代的建筑有一些先前建筑从未有过的优势。材料之间的拼接、承重上的计算、以及外观上的前卫观点,无一不贯彻了新型的设计理念——科技。
这样说来,建筑可以分为两类。文艺复兴前的建筑的核心是思想,文艺复兴后的建筑的核心是科技。我们没有理由将科技排除在建筑的内涵之外。那么,“文学将杀死建筑”这句话虽说不无道理,但是如果从时代的发展角度来看,雨果与作者的观点就显得有些偏颇了。我想,他们大概是过于留恋文学出现前建筑的表达方式和内在含义,而不能适应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由此而产生了如此悲观的想法。曾经读过《巴黎圣母院》,其中对于哥特建筑的描写多且精,可见其对这种建筑的深厚感情。
按照我的观点,文学在杀死建筑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建筑。那么,我也可以写一篇题为“文学将创造建筑”的论文,来叙述我的观点了。但如果这样做,就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灭亡与诞生是分不开的,就如同杀死与创造是同时进行的。新时代的建筑理念正是旧时代的建筑理念逐渐消亡所带来的结果,正因为文学的诞生、传播与兴盛,才开辟出今天建筑学的又一新定义。建筑学,难道不是美学、科技、思想的融合吗?只不过现今的建筑与以往的建筑的侧重点不同。我们不必惋惜,我们需要学会的只是适应与接受。
文
《文学将杀死建筑(建筑、装置、文学、电影)》
作者:董豫赣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全书并没有统一的中心思想,看似零零散散的17篇文章以一种不确定的形式各自为政。很难有人能像董豫赣那样把这些思想积聚起来,每篇文章的题目就像在信息时代一经点击便能打开无数个链接的关键词。
作者所取书名是源自维多克-雨果的一些言论和想法,毫无疑问大家都知道欧洲文化的发源自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结合,欧洲的建筑风格是石质构造,象巴特农神庙、雅典卫城、古罗马的角斗场和竞技场都是石质构造,体现了权力延续和历久弥新的建筑意志,不同于中国的砖木结构浸透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雨果到了19世纪觉得凝聚在建筑上的艺术逐渐的随着文学慢慢刻痕渐浅,本来建筑就是艺术的载体,于是发出了担忧的呐喊,要拯救和延续镌刻在建筑上的建筑艺术。看看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就知道他把故事的背景放置在教堂也体现出了些许他对建筑艺术的心像流露,而且巴黎圣母院也是歌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
由此想到了如今,网络快餐文化,每个人都变了功利而注重实效,总是没有时间去接触文学,网络中的知识是海量的,每个人独特的思考视角也通过网络传递给他人,给人于启示。但多少网络中的知识又被大家记住并受用呢?总觉得还是手中拿着一本书,细细的读来,读到凝聚精美思考的语句发下书本慢慢回味、精思才会觉得收获是恒久的。
想到了雨果对于建筑技术的一句话:时间的破坏是有规律的,革命的破坏是有对象的,但时尚的破坏是无序而且无法复原的。
时间盲目而人类愚蠢.。
就内容来说,这个书名实在误导,或者作者应该把它改成“艺术将偷偷远离建筑”,或者是“论艺术和建筑的关系”。作为一本建筑及建筑艺术的科普读物,它是非常出色的,是一个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比较深刻的吸收和理解吧。
思想的解放同时解放了艺术,建筑不再是一家之主,艺术和艺术之间,同人和人之间一样越来越道貌岸然地民主。艺术的方方面面在斗争,就像民主和民主之间在斗争一样。斗争带来进步,这一点雨果说的很精辟,小的将战胜大的。于是伟人就从小的们里面站出来了,比如柯布希耶,比如包豪斯。那么是否因为现在我们没有大的了,所以小的也无从战胜谁,因此英雄的时代就完结了呢?董老师是不是在哀悼那个曾经令人振颤的世界呢?文人对于历史的怀念,是不是能让我们更好的看清这个世界呢?
现代建筑的审美标准是建立在西方的视角上的,传统国人的审美不幸被强奸了,并且诞生出一些畸形的婴儿。所以这样的科普读物,作为矫正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的工具,还是相当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