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有用吗?但是我就是不能体会其中的好处,帮帮我吧

2025-01-18 02:17:4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我们怎样读名著

很多朋友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要读鲁迅,读《红楼梦》,读唐诗。我们既然生活在现代,却要读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人写文章,有什么用呢?钱理群先生这篇序言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读名著,怎样读,这篇文章里都明白的交代了,希望它对青少年朋友有所帮助。
在进入“名作”的阅读之前,请年轻的朋友们先读读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学大师巴金和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一株“大树”与一棵“苗苗”的故事,同时也是“人(人类)”的“文学”与“人(人类)”的“后代”的故事,是“人的精神”薪火相传的故事。
还要请朋友们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这位世纪老人写给你们的小妹妹(或许还有你们自己)的这段话: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说得多么好啊!
我们要说的话——名作(经典)的意义,读文学名作(经典)的目的,以及怎样去读……都在里面了。
但要真正懂得它,却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固有的文学观念、读书的目的、阅读方式,以至我们的思维方式……
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其实教育、出版的核心、出发点、归宿,也是“人”;正是“立人”,把文学、艺术、教育、出版……都统一起来了——这几乎是常识,却是人们最容易忽略、忘却的。
读文学作品惟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要读名作(经典),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这里讲的是识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作(经典)”。
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烂肉”、喝“酸酒”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我们要批评家”,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关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倡“读名作,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惟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广西教育出版社此一举,无论从“教育”方面,还是从“出版”方面,都是抓住了要害,做了一件大事: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以及人类)的后代的精神质量与生命质量,可以说是一个基本教育工程。我们抓教育固然要关心改善教学物质条件,但如果忽略了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对象的精神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人”,那我们就会犯下历史性的错误,而 贻害子孙万代。
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也许你读完作品,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涌动、思绪的感悟,或者某种想象、创造的冲动,尽管你不能(其实也不必要)作出作品主题呀、结构呀、写作技巧呀……的明确分析,其实你已经“进入”了文学的世界,这样的“第一(原初)感觉、感悟、涌动、冲动”是最可贵与最重要的,它是文学阅读(欣赏)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以后的文学分析的基础。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语言的敏感和驾御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学名作(经典)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它的魅力就在这里。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如本书点评者——他们大都是大学里的文学硕士与博士,算是你们的大哥哥、大姐姐——所作的导读),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名作(经典)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

回答2:

其实,每个人的进步都是与书籍密不可分的。但是,并不一定好书就是对你有用的书。关键在于,你应该知道你自己缺少的是什么?去发现对你有用的书比你硬着头皮去读名著要实际的多。

拿我举例,我从来不读人物传记,从来不看励志的书,那是因为,我自己有我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我的奋斗过程,这些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实例不适合我,而那些大道理我们都知道,所以我不看。

不过多看名著,有助于提高你的文学修养,但关键是你要用心去看。

回答3:

市面上有很多书 可同时也鱼龙混杂 我想既然读书了那总希望能读到好书吧?从目前来看,时间是最理智也是最公正的裁判了。那些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尘埃 依然能在今日傲视群雄的名著总有它流传至今的道理的吧?我想,读名著是接触到真正地道文学的一种捷径吧。。经典里作者的遣词造句,构建的整个语境氛围,以及整本书所揭露的或人生哲理或社会现象都是我们可以摄取的内容啊 而且它们是这么多年来受到了众人的公认的。我也只是高中生..上作文课的时候听到别人那些文笔很好的文章总会想为什么自己就写不出来呢?><像语境、涵养这种东西是需要熏陶培养的,多读经典对这些都是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的。不过读书还是要从兴趣出发啦!对于小说类我觉得对于启发思维蛮好的,偏正经一点的文学类(比如散文诗歌什么的)对文学涵养底蕴的积累不错 一个人读书多少涵养有多高会间接地从他的谈吐中体现出来(一个人的深度)呃,当然包括他的思想境界 其实读名著也是一种休闲啊,只是你可以一举多得 这是很多普通(或流行)书籍做不到的(它们只能涵盖一个面) 恩我阅历不深见识浅陋还请见谅....

回答4:

我觉得如果你看不太明白,就没有必要去追求读什么所谓的名著。读书是有等级的,如果你硬是要去读那些《红楼梦》、《水浒传》之类的,我建议你不如把他们当一般小说去读好了。因为里面有太深厚的社会背景、文学底蕴,还需要我们慢慢去了解。如果你对文学有兴趣,不妨尝试去读一些文言文或者有积极意义的书籍。

回答5:

名著是生活的投影,把名著当生活来读,这是名著能带给我们的好处,这也是你需要体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