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摄影是怎样发展的?

2024-11-23 08:50:5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2000年,世纪之交的《大众摄影》杂志,刊登了一篇介绍中央民族大学图像研究所摄影研修生朱钢的文章。文中指出,朱钢那具有“个性化”的图像亦真亦幻,即素材绝对“真”、绝对“实”,合成则绝对“假”、绝对“虚”。作者说,朱钢将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配合使用,最后数字化合成处理:扫描、传输、图像处理,计算机即暗房,人脑加电脑,快捷便利,干净利落,使他“重新找回了昔日摄影的快乐”。

其实,朱钢的实践,只是悄然兴起的数码摄影热潮的“冰山一角”。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人类社会大踏步地向数字化时代迈进。在中国,蓬勃兴起的数码照相和数字化图像制作,给传统的摄影方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正如当时《中国摄影报》刊载的《迎接数码摄影新纪元》一文指出的:这类“非马非驴”的作品,现在中国摄影界很不理解,特别是从传统美学来衡量根本不承认它是摄影作品,但实际上它出世了,而且引得不少当代观众的认同……我敢肯定,它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它给人类创造了新的艺术境界,带来了新的审美感受。(杨恩璞语)

人们发现,通过数码技术,可以创作出一个与现实影像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着大量人造景致的趣味“王国”。艺术贵在创新,并不在乎是在药液里浸泡成像,还是“妊娠”于电子暗房。朱钢的作品《学生公寓》、《被肢解的人体》,令人触目惊心,表现出作者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关注,以及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忧虑。倘若这些影像没有经过数码处理,恐怕是难以达到如此艺术效果的。

数码摄影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摄影艺术创作既可以在尊重被摄体原有景象的前提下,进行一般的“暗房”技巧加工,完美摄影造型;也可以突破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大胆想像,创造非现实时间、空间的浪漫主义画面。

这种思想认识的深化,导致中国摄影家协会在新世纪后主办的第一个“全国影展”—第2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单独设置了“数字技术特技影像作品”这一门类,以展出完全用计算机技术创作的虚拟影像作品,或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创作的具有特殊影像效果的作品。而同样的作品,在上一届全国影展中,却只能屈居“广告、静物、特技镜、暗房加工(电脑合成)”类。这表明,数码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暗房加工的辅助手段,用它创作的作品已具备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品格阳光下的人体摄影

2001年1月,100多幅制作精美的人体照片,在广州中华广场的大展厅里展出。“中国首届人体摄影大展”在广州开幕了。

自从1928年郎静山拍摄第一幅人体摄影作品以来,中国人体摄影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由于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体摄影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这次人体摄影作品的展出,标志着人体摄影走出“地下”,开始得到人们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黄旭升和郭海昌合拍的《黄土风韵》,获得了这次大展的金奖。这幅照片,拍摄于1999年4月。谈及拍摄体会时,黄旭升说:我从小生活在太行山区,那里的黄河、黄土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这些都在我心里打下了铬印。我的作品构思就是想拍出中国的精神,反映出“龙的传人”的精神。跟黄河一样,女性是大地的最好的象征。

在影展的开幕式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幅金奖照片的模特田静。当这位身高一米七五的姑娘出场时,会场群情激奋,几乎所有的人都向前迈了几步,后面的人还跳了起来,希望透过人群看到模特的样子,在场的几十台照相机和摄像机,更是把田静团团围住。

面对记者的提问,田静讲述了自己从事人体摄影模特的经历:我从1998年开始做人体模特,第一次是在室内拍,拍完之后就感到很后悔。我怎么敢这样?自己也说不清。紧接着压力也就来了。后来,自己又看了一些关于艺术的书,黄先生也告诉我一些关于艺术的知识,使我对艺术、对人体有了更好的理解……我知道做模特是件很难的事,也知道有很多模特因为受不了压力而精神失常或自杀,但我相信人们会理解的。

作为中国第一个敢于走上前台面对观众的人体摄影模特,田静的勇气博得了人们的赞赏,大展组委会向她颁发了“特别贡献奖”。

这次人体摄影作品展示,从发起到首展历时一年多,共收到全国各地寄送的作品5000余幅,入选117幅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大多数作品表现出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体现出摄影者对摄影艺术执著的追求,得到了社会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