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床形成于从太古宙到新生代的各个地质时期,但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内金矿的产出是极不均匀的。世界上金矿床主要集中产出在前寒武纪和中新生代两个地质时期,前者约占世界金矿储量的70%,后者约占25%。冀东地区西自天津蓟县的黄崖关、向东经砂坡峪-田家庄-金厂峪-龙王庙,至渤海辽东湾,北缘为兴隆-喜峰口-汤道河一线,南缘在遵化-迁西-迁安一线,金矿床分布较多,产出较为集中,已先后发现金矿床(点)197处,经探明超大型金矿1处、大型金矿3处、中型4处,是我国重要的金矿床密集区和黄金生产基地(图2-1)。
对本区金矿床类型看法较多,余昌涛等(1989)认为冀东地区金矿床按产出方式,可分为产在太古宙八道河群王厂组中的金厂峪式金矿床和产在中生代花岗岩中的峪耳崖式金矿床两种类型。孙大中等(1989)把冀东地区的金矿床分成太古宙岩石中的金矿床类型、元古宙花岗岩类岩石中的金矿床类型和古生代及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中的金矿床类型3类,并认为大多数矿床,特别是重要的金矿床都产在新太古代八道河群王厂组中,少数发育在古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中。宋瑞先等(1994)认为冀东地区金矿床主要有5种类型:岩浆改造-复生矿床、重熔岩浆热液矿床、次火山热液矿床、变质热液矿床和砂金矿床。刘连登等(1994)按成矿地质环境分为挤压构造环境的中深脉状金矿、浅成斑岩型金矿、拉张构造环境的浅成脉状金矿3类,每一类金矿又再分为亚型。沈保丰等(1999,2001)以本区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为依据,根据金矿床的物质来源和成矿的地质构造环境,同时考虑后期的活化改造作用,特别是中新生代的陆内造山作用等特点,把金矿床的形成与成矿地质环境和地壳演化的特点统一起来考虑,划分为绿岩带同构造期初生型金矿床和构造期后再生型金矿床,本文中即包含了这一划分思路、又有所拓展,把本区金矿床划分为两大系列、5大类型和7个亚类型。两大系列为以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为容矿岩的金矿床系列和以中新元古界碎屑岩-碳酸盐岩为容矿岩的金矿床系列,详见表2-1。以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为容矿岩的金矿床系列又划分为绿岩带同构造期初生型金矿床和绿岩带后构造期与中生代壳源深熔花岗岩有关的再生型金矿床。以中新元古界碎屑岩-碳酸盐岩为容矿岩的金矿床系列再细分为与造山带岩浆隐爆作用有关的金矿床,与造山带碰撞型壳源深熔花岗岩有关的金矿和与造山带伸展构造作用有关的金矿床,下面将分别叙述冀东地区主要金矿床类型的特征及其成矿作用,其中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型金矿床是与造山带岩浆隐爆作用有关的金矿床的一个亚类型,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将在第三章作详细阐述。
图2-1 冀东地区金矿地质略图
1—新生界;2—中生界;3—古生界;4—中、新元古界;5—新太古代青龙河绿岩带(双山子群、青龙河群未分);6—新太古代晚期滦县群;7—新太古代早期遵化绿岩带(遵化岩群);8—中太古代迁西岩群;9—燕山期侵入岩;10—华力西期侵入岩;11—断层;12—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13—遵化绿岩带同构造期初生脉型金矿;14—遵化绿岩带后构造期再生型金矿;15—青龙河绿岩带同构造期浸染型金矿;16—青龙河绿岩带同构造期初生脉型金矿;17—以中新元古界地层为容矿岩,与壳源深熔花岗岩有关的金矿床;18—以中新元古界地层为容矿岩的隐爆角砾岩筒型金矿床;19—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型金矿;20—以中新元古界地层为容矿岩,与伸展构造有关的金(银)矿床
表2-1 冀东地区主要金矿床类型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