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黑陶作为陶艺奇葩,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上可追溯到早在父系氏族著名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有四五千年。
黑陶文化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黑陶主要以砂质泥质为主,有部分磨光的、器表多为素面,有的饰以弦纹、划纹、镂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黑陶的制作工艺也不断提高。中晚期的黑陶以表里透黑的砂质陶和细泥陶为主,还出现了制陶水平最高的蛋壳陶,蛋壳陶乌黑光亮,胎薄质坚。由此说明制陶业在当时已经掌握了快轮旋制技术和高温焙烧以及氧化还原等方法。
随着商代青铜器的出现及发展,黑陶的生产也由盛转衰,渐至消失。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这种典型的龙山文化,又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齐鲁北大地上,一批年轻的德州艺人,在黑陶沉寂了几千年之后,经过多方挖掘和整理,采用京杭运河两岸的红胶泥作原料,用传统的手工轮制成型,使“龙山文化”在德州复活,德州市黑陶研究所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