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的频率,每个朝代,每个皇帝可能各不相同。
比较勤政的皇帝,是每天上朝的,就是直接听取大臣的奏报,从而比较好的控制朝政。
清朝皇帝也会因为各种原因不上朝,比如皇帝身体不适,皇帝出巡等等。
所以皇帝上朝,并不是处理政事的唯一途径,当然也不是必经途径。比如明朝就有很多皇帝,连续好几年都是不上朝的,国政一样照常运行。
上朝就像开会一样,有的时候开大会,有的时候开小会。有的时候只召京官上殿,有的时候专门接见进京述职的外地官员。
皇帝是权力非常大,但是不需要每个事情都经过他。比如税收是大事情,但是各地税收交到户部,统计之后,由户部尚书报告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发生特别情况,皇帝是没有必要接见各地税务官员的。
制度订立的本身就十分庞杂,理论上可以应对发生的日常事件,只有发生特殊事件,才需要层层上报。
皇帝日常就是听政,听取大臣报告工作,真正需要皇帝做决断的事情并不多。比如人事任命,都是吏部拟好人选,然后报皇帝批准。但是这种大事毕竟是少数,皇帝对于奏折批复,很多就是“可”,“知道了”。
除了上朝,皇帝还有很多方法打理朝政,一开始的内阁大学士,后来的军机处等等,介绍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晕倒,这种问题也太幼稚了,难道古代没有京官和地方官吗,皇帝当然不是事事躬亲了,都由六部军机处大学士们处理,最后才给皇帝批红,不然想累死皇帝啊
只有重要官员才上早朝,像什么县官啊都没资格面圣有什么事情交个他们的上头上头在交个皇帝来处理的。还有大臣上早朝都要行三跪九叩大礼的。
在古代上朝的规矩很严格的,侍郎上殿,学士上殿,宰相,军机大臣,3品以上的在职带兵将军上殿、皇帝的直系叔父辈亲王上殿。除了这些,没有皇帝的批准是禁止上殿议政的。电视剧那么多的官员,大部分都是为了场景的需要。百官上殿的情形,只有在大的节日,收到皇帝的邀请,才可以入京朝圣的。
在雍正之前,皇帝一般都是听政论事。所有事情都是由朝上解决。
雍正年间,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起初是解决军事要务的地方,后来成为解决政治、军事一切奏章事物的地方。首席长官为军机大臣(就是中国的内阁)。处理完的事情再由皇帝批改。大大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减轻了皇帝负担。比如,“太后大寿,XXX日子举行,交由礼部办理。或者XXX地方旱灾,交由户部办理”
古装电视剧,清朝官员拜见皇上时,把两个袖口拍下,意是愿效犬马之劳。
马蹄袖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
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一束,行猎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