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碎屑岩一般根据其成因、碎屑物质组分含量、成岩方式以及主要碎屑物质的粒度大小分类。国内较成熟的是孙善平(1978)的分类方案(表2-23)。该方案首先考虑火山碎屑岩向沉积岩和熔岩过渡的特征分为向熔岩过渡类型、正常火山碎屑岩类型和向沉积岩过渡类型3个大类,进一步据成岩方式和结构构造特征分为6个亚类,每一亚类又据火山碎屑的粒径分为3个种属。火山碎屑物质>90%者才属正常火山碎屑岩类,再据它们的粒度和成岩方式细分。命名时除了要考虑分类表中所列因素和原则外,还应注意原始岩浆成分、构造及其变化等。
图2-46 火山泥球构造(浙江文成林岸)
表2-23 火山碎屑岩分类表
(据孙善平,1978)
对于那些未变化的火山碎屑岩,可据火山碎屑物组分、结构和主要粒级确定基本名称,然后再以碎屑物态、成分、构造等依次作为形容词,如晶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含火山泥球流纹质玻屑凝灰岩等。对于有变化的火山碎屑岩则可以变化作用的种类作形容词来命名,如硅化凝灰岩、沸石化玻屑凝灰岩、变质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