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九的任务是什么?

能说得具体些吗?有军事实验吗?谢谢
2024-11-30 13:47:2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楼主你好:
  1 此次飞行任务将首次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进一步验证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2 还将全面验证目标飞行器保障支持航天员生活工作的功能、性能,以及组合体管理技术,首次实现地面向在轨飞行器进行人员和物资的往返运输与补给,开展航天医学实验及有关关键技术试验。   
  详解任务飞行程序:
  (1)将完成两次对接: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的飞行方案,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其中1名为女航天员;飞船在轨飞行十余天,计划安排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前约20天,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开始降轨调相,进入高度约为343千米的近圆对接轨道,建立载人环境,等待与飞船交会对接。   飞船发射入轨后,按预定程序完成与目标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此过程同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基本一致。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来源:123学车网)
  (2)航天员在地面指挥与支持下,完成组合体状态设置与检查,依次打开各舱段舱门,通过对接通道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组合体飞行期间,由目标飞行器负责飞行控制,飞船处于停靠状态。3名航天员在飞船轨道舱内就餐,在天宫一号内进行科学实验、技术试验、锻炼和休息。   
  (3)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的主要过程是:3名航天员返回飞船,依次关闭各舱段舱门。飞船自主撤离至距目标飞行器约400米处,然后自主控制接近目标飞行器,在140米处停泊,转由航天员手动控制。航天员通过操作姿态和平移控制手柄,瞄准目标飞行器十字靶标,控制飞船逐步接近目标飞行器,至对接机构接触,完成手控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再次进入天宫一号驻留。   飞船返回前,3名航天员返回飞船返回舱。两飞行器分离,航天员手动控制飞船撤离至140米处,飞船转为自主控制,继续撤离至5公里外安全距离。   之后,飞船返回着陆场,地面人员及时完成航天员搜救和返回舱回收;目标飞行器变轨至370千米自主飞行轨道,转入长期在轨运行。

回答2:

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完美着陆的那一刻开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就一直在浩瀚的太空中静候着神舟飞船的再一次到访。此次交会对接,神九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有何技术创新及突破?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神舟九号飞船总指挥何宇和总设计师张柏楠,请专家一一解说其中的内里干坤。

  适应未来空间站往返运输

  执行我国上一次载人航天任务的神舟七号飞船,还只是一个试验性飞船,虽然也搭载了3名航天员,但主要任务在于突破出舱活动。而神舟九号不仅要为天上的目标飞行器送人送货,还要将“天宫一号”上的部分物品带回来,是第一次全面实现天地往返运输。

  对于神舟九号与神舟七号的差别,何宇说,“神舟七号航天员还是在"坐飞船",从发射到返回都采用自动控制,不需要人手动干预。而神舟九号进行人控交会对接,对航天员来说就已经是在"开飞船"了。”

  何宇介绍道,这套手控交会对接系统瞄准的是未来空间站的建设,所有产品都在原来飞船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换代,具备交会对接能力和上行300公斤载荷的能力,完全适应未来空间站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要求。

  飞船加温披上“加热衣”

  神舟九号飞船在太空多天飞行过程中,太阳照射面与冷黑背景的温差高达几百度,可谓“冰火”两重天。神舟九号飞船如何经受得住长时间“冰”与“火”的交替考验?红外加热笼和热防护系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给神舟九号装上红外加热笼,就像为飞船披上一件“加热衣”。为了这件衣服,科研人员在模拟的太空真空热环境中进行了大量试验。大型的真空试验容器相当于六七层楼那么高,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真空容器。

  飞船又是怎样应对高温考验的呢?早在神舟飞船研发之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高温气体动力学实验室经过实验设备改造和艰苦攻关,就具备了模拟飞船进入热环境能力,等到神舟九号飞船成功返回圆满完成既定任务时,便是飞船热防护系统为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家园立下汗马功劳之时。

  照明灯采用LED光源

  为确保航天员的安全,科研人员在地面为检测飞船在发射阶段的承受能力做了大量试验,飞船噪声试验是在我国自行研制的2100多立方米混响室中进行的,该混响室为亚洲最大,试验技术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测试结果表明,可以保证神舟九号飞船安全起航。

  神九飞船还有一些设备颇具亮点,比如,舱外大功率照明设备交会对接灯不仅为航天员照亮了交会对接目标,也为地球上的观众们能够亲眼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提供了美轮美奂的光影效果。此次交会对接采用大功率LED作为聚光照明光源,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神九发射成功之时,人们的目光会集中在那喷火的瞬间,会永远记住三位航天员的面孔,会为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而骄傲。此时此刻,还有一群人,他们的心情更加激动,但他们的故事却往往不为人知。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前,全国人民再次听到他清晰发出“5,4,3,2,1,点火”的指令,他就是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零号指挥员,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的第三位零号指挥员——王军。

  数学尖子生走出陕西农村

  “零号指挥员在我们内部叫测试发射指挥员,‘0’体现的是一种调度关系,任务八大系统的号位是以‘0’开头的两位数,再往下的三级操作号手是3位数。”王军清晰耐心地解释着。

  1969年,王军出生于陕西凤翔。1987年,高考过后王军被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提前录取。“当时看了专业介绍,觉得航天、卫星这些概念很神秘、很神圣,没多想就填了。”那时,王军并不知道,他是因为高考数学成绩特别优异,才被选中的。

  不挑剔环境见证航天巨变

  1991年大学毕业,王军被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戈壁滩的冬天,寒风刺骨。夏天,成群的苍蝇黏着人飞,怎么挥手都赶不开,直往人嘴里钻。当时的航天城缺少新鲜食品。从库房里拿出来的猪肉,钢印上赫然印着:1981年。缺水是更大的问题。打一盆水,连盆底儿都看不见。干燥的气候,让初来乍到的王军总流鼻血。

  几年后,有人走了。出国、经商、各谋前程。王军没有走。“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我并不挑剔环境。”

  王军的第一个岗位是燃料剂加注库房控制台操作手。燃料有毒,接触时需要戴防毒面具和手套。1992年,某型卫星发射前夕,王军负责火箭燃料加注。火箭起飞的时候,地动山摇。王军内心的自豪感也跟着一起升腾。这一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考虑到王军所学专业,领导把他调到试验技术部。工作一段时间后,他选择脱产读研,给自己充电,以更好地服务岗位。

  1996年,研究生毕业的王军又重新回到戈壁滩。这时,新的载人发射场快要建成,整个航天城的系统、岗位设置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念口令外要熟知各分系统

  2008年,王军第一次担任零号指挥员。“他工作细致,令人放心。”前任零号指挥员、发射测试站站长郭忠来如此评价王军。

  王军真正为全国人民熟知,还是去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时。担任零号指挥员的他,通过面前的5个话筒清晰地发出每一条指令。

  “第一次担任载人航天任务的零号指挥员,难免会有一些压力,但是总体来说还好。”王军说。电视机前的观众并不知道,在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发射后,这位零号指挥员又继续忙于调度工作,整个通宵未眠。

  在王军年仅10岁的儿子王志杨看来,爸爸就是一个“工作狂”。

  “他每天晚上都要10点以后才回家。”小家伙向记者告状,“火箭才是他的儿子。”

  王军何尝不想多陪陪家人?但零号指挥员,并非只是电视镜头前看到的念念口令那么简单。“对每个分系统都要有详细的了解,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要有基本考虑,头脑要保持高度清醒。有时晚上做梦,都是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在王军的记事本上,记者看到密密麻麻的每日工作内容。

  王亚平 首位女航天员候选人之一

  学习好身体壮小镇因她成名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以盛产樱桃闻名,近日,这个小镇又因走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候选人之一王亚平而进入公众视野。

  张格庄镇张格庄村位于福山区以南20公里,紧靠烟台的水源地——门楼水库。用当地村民的话说,这里的土壤和水质很好,又是丘陵地带,适合种植樱桃。1980年,王亚平就出生在这个樱桃之乡。

  在这个村子只要提起王亚平,村民们仍然习惯称她为“开飞机的那个姑娘”。

  在张格庄村村北一处山坡下,王亚平家已是大门紧锁。门上挂着一块“光荣人家”的牌子。邻居说,王亚平当上飞行员后,区里为她家颁发了这块荣誉牌。王家的四间平房略显低矮,村民说,王家陈设十分普通,但一张王亚平与“高级首长”的合影令王亚平父母自豪。

  6月10日,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候选人,众多媒体记者蜂拥而至。王亚平的父母疲于应付,于11日离开家,不知去了哪里。

  王亚平是长女,还有一个妹妹。王亚平的父母与其他村民一样,靠种植樱桃为生,即使是王亚平当上飞行员。

  王亚平参军后回家次数不多。邻居们对她的印象止于“开飞机的姑娘”,直到她的名字频现于媒体之上,不少邻居感叹,“没想到这姑娘还要进宇宙,真是不得了”。

  6月13日,王亚平就读过的张格庄村小学、烟台市第23中学、福山区第一中学,均拒绝了媒体记者的采访。校方称,还不确定王亚平会不会执行神九飞天任务,不便多说。

  王晶晶是王亚平的小学同学,回忆起小学时的王亚平,王晶晶用“爱跑爱跳的一个人”来概括。除了学习成绩优异,王亚平的体能也很出色。王晶晶说,伯父王智兴是当年村小学的体育老师,当年,他常说王亚平有成为优秀长跑运动员的潜质。

  姜文忠,烟台市第23中学教师,“她当时个子不高,但活泼爱笑,学习成绩还特别好”。姜文忠说,初中4年,王亚平的学习成绩一直处在前列,还不偏科。1994年6月,王亚平以优异成绩考入福山一中。姜文忠回忆,当时常带学生爬山,王亚平总是一溜小跑,第一个登上山顶,而且显得很轻松。

  杨彦 北京飞控中心此次任务总调度

  波联系天与地应急情况多

  前天,在合练现场,被网友誉为“天宫神八哥”的杨彦波正忙碌着,相比于半年前的青涩,这位帅小伙更平添了一份稳重。

  杨彦波说,这次,组织指挥关系更复杂了,应急情况更多了。作为联系天地的唯一纽带,此次任务的总调度必须协调各方,随时随地迅速判断和准确领会专家组的决策意图,进行指挥调度。

  在调度台前,记者看到一本红色的调度日志,“今天干了什么”、“出现了什么问题”、“下一步如何改进”等信息一目了然,杨彦波几乎出现在每一次的联调记录中。他告诉记者,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结束后,他和同事们几乎没有休息就立刻投入到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加班加点仍然是家常便饭。

  杨彦波告诉记者一个颇具戏剧性的细节,“有一个周末的下午给大家放了半天假,第二天一上班,部门里9个调度全部理了发。我们科长还开玩笑说,‘咱们真是步调一致啊。’其实是大家都太忙了。”

  对于“天宫神八哥”这个称号,杨彦波表示,“这是一种赞誉,也是一种压力。”虽然经受住了去年实战的检验,他认为自己还有差距。“我们部门的肖龙就是我的榜样。从神舟六号开始就担任‘总调度’,每次任务都完成得出色漂亮。”

  “现在开始进行天地视频通话测试,各单位做好准备。”大厅里响起杨彦波洪亮的口令声。随后,他告诉记者:“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与其他任务的最大不同在于要完成地面与航天员的天地通信。坐在那边调度台前的乔毅是这项工作的总调度。”顺着杨彦波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位书卷气十足的年轻人。“如果把飞控中心比作整个任务指挥的大脑,通信系统就是遍布全系统的神经。遍布五大洲的地面测控站、分布在太平洋的测量船,所有的信息都在这里传输。”乔毅形象地描述着自己的工作,“我们必须确保各种数据传输可靠、万无一失,为任务搭建一条平坦通畅的信息链路,当好‘千里眼’和‘顺风耳’

回答3:

神舟九号今日携三名中国航天员升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宣布,经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定于北京时间6月16日18时37分发射。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神九”飞行乘组,执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此次飞行任务将首次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进一步验证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同时,还将全面验证目标飞行器保障支持航天员生活工作的功能、性能,以及组合体管理技术,首次实现地面向在轨飞行器进行人员和物资的往返运输与补给,开展航天医学实验及有关关键技术试验。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几天来已启动24小时不间断气象监测,并先后进行了全系统发射演练、全区联合演练等,确保神舟九号发射任务顺利进行。   而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前姿态控制稳定,太阳翻板对于定向正常,状态良好。各项指标均满足航天人员进驻条件和交会对接条件的要求。   15日下午17时30分,承担“神九”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九运载火箭开始加注推进剂,神舟九号发射随之进入不可逆状态。   目前,发射场区及全区各系统已准备就绪,航天员飞行乘组心理稳定、状态良好,正在进行出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11]   详解任务飞行程序:将完成两次对接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的飞行方案,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其中1名为女航天员;飞船在轨飞行十余天,计划安排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前约20天,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开始降轨调相,进入高度约为343千米的近圆对接轨道,建立载人环境,等待与飞船交会对接。   飞船发射入轨后,按预定程序完成与目标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此过程同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基本一致。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在地面指挥与支持下,完成组合体状态设置与检查,依次打开各舱段舱门,通过对接通道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   组合体飞行期间,由目标飞行器负责飞行控制,飞船处于停靠状态。3名航天员在飞船轨道舱内就餐,在天宫一号内进行科学实验、技术试验、锻炼和休息。   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的主要过程是:3名航天员返回飞船,依次关闭各舱段舱门。飞船自主撤离至距目标飞行器约400米处,然后自主控制接近目标飞行器,在140米处停泊,转由航天员手动控制。航天员通过操作姿态和平移控制手柄,瞄准目标飞行器十字靶标,控制飞船逐步接近目标飞行器,至对接机构接触,完成手控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再次进入天宫一号驻留。   飞船返回前,3名航天员返回飞船返回舱。两飞行器分离,航天员手动控制飞船撤离至140米处,飞船转为自主控制,继续撤离至5公里外安全距离。   之后,飞船返回着陆场,地面人员及时完成航天员搜救和返回舱回收;目标飞行器变轨至370千米自主飞行轨道,转入长期在轨运行。

回答4: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前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总装备部副部长牛红光全面介绍了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的有关情况和特点。

  按照交会对接任务总体安排,在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后,依次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与其进行交会对接。去年,在圆满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后,经过认真评估,决定神舟九号执行载人飞行,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试验。

  这次任务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航天员手控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对接,首次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二是全面验证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保障支持航天员生活工作的功能、性能,以及组合体管理技术;三是开展航天医学实验和再生式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等单项关键技术试验。

  与神舟八号任务相比,这次任务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首次实施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将首次考核飞船手动控制系统,对航天员操作的精准性和灵敏性,提出了很高要求;二是首次进行航天员访问在轨飞行器,在轨飞行10余天,将首次实现地面向在轨飞行器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运输与补给,首次考核天宫一号支持保障航天员工作生活的能力;三是首次安排女航天员执行任务,将填补我国在女航天员选拔训练、医学监督和保障以及女航天员乘员设备等方面的空白。

  按照计划,神舟九号飞船入轨后,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一次自动交会对接,一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形成组合体后,航天员将通过对接通道,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验舱工作和生活。完成第二次组合体飞行后,航天员手动控制神舟九号飞船撤离,飞船返回着陆场,目标飞行器转至自主飞行轨道。

回答5:

主要任务是:载人与空间站对接并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
“神九”飞船此次太空之行的7大任务包括:作为追踪飞行器,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配合下,完成交会对接飞行任务;进一步验证改进型神舟飞船的性能;在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生活和工作条件;为有效载荷提供上行、下行传输条件;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后,支持航天员和物品的舱间转移;确保航天员在完成飞行任务后,安全返回地面;飞行过程中一旦发生重大故障,在其他系统的支持或航天员的参与下,能自主或人工控制返回地面,并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神九”飞船系统将在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验证的4个项目分别是:全面验证自动交会对接技术、验证航天员人工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验证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组合体载人环境支持技术、进行组合体驻留能力和在轨试验验证。通过这4个项目验证,神舟飞船将第一次全面真正完成载人天地往返运输任务,天宫一号也将第一次应用空间载人飞行的中期驻留支持技术执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