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专业的角度看小张的观点都是有问题的。
首先,如何定义心理完全正常?
搜索“心理健康”百度给出的答案是: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很明显,从广义上讲的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的态度,对自己的行为和状态满意。但从狭义上讲的心理健康就倾向于“被社会认同”的客观态度,别人看你是不是“正常”。我认为这个定义是模糊的,相对的,它更接近于一种信仰和认同,而不是一个明确的“定义”。难道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就一定“心理健康”吗?如果社会不是一个健康的环境,我们可以认为与社会同步就是健康吗?
第二,判断的标准是什么,由谁来做判断?
比如由当事人来做判断,那么他自己不纠结可能就算“完全正常”。
如果由他人来做判断,那么可能他要为人处世面面俱到才算正常。
如果在个人判断和他人判断之前产生了矛盾,或者在利益权衡中有冲突,那有可能他自己认为正常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就不正常。所以判断标准值得质疑。
第三,精神病患者和心理完全正常的人是否需要划分?
我不认为有人可以每时每刻都做到“完全正常”。世事有变迁,能够时刻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势利导的人实在太少了。按照马斯洛的说法,这样的人是达到了超越层次的人,就好像我们中国的道骨仙风,这样的境界很难达到,只能去无限接近。而接近需要时间的沉淀,阅历的丰富。看得多了也就看开了。我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看和谁比。如果儿童和老人比,一般来说老人的心理会更“健康”。如果同年龄的人相比,那可能眼界开阔的人心理更健康。但是我不认为这里可以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应该是一个灰度级。
因此,关于“你将通过哪些方面的努力来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提升个人的心理品质?”我认为,顺其自然,多看多听多学就够了。
错 大错 人的心理状态是变的很快的可能现在因为某件事就在理论上定作不正常 就是说一个正常人可以在短时间里有很正常的表现也能有不正常的表现
凡事都没有绝对值,热爱生活,与人沟通,不要越过那道精神防线,方可。
我觉得对,非黑即白,不可能有中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