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别,通过修改,小说和剧本之间可以很容易的转化。
“剧本”是小说艺术为了适应舞台剧或者电影艺术而产生的变种。 舞台剧或者电影,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或者镜头画面的特殊处理,达到心理表达的效果,这么一来,小说中的大量抽象化的描写就要删除,依赖舞台剧或者电影特有的表达方式来取代。
小说的表达方式极其随意,那取决与作者讲故事的风格,看小说的人不太容易产生具体的画面感,而是一种强烈的回忆感。比如小说中一个游侠浪迹到一个气势磅礴但又令人不安的地方,期间大量的现实描写有可能穿插十分细腻的心理和表情描写,有些地方可能用主人公特有的动作和语言取代,甚至加上一些议论,他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的联想,你脑子里的东西有可能和作者具体的描述相差很远,而这就是作者的目的,在你迷茫时,那可能才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正时刻。作者就是要告诉你:那个地方极其诡异,令人兴奋的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不安,主人公和读者一样,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抵抗着那种不安。 当这个故事结束时,你能产生很抽象化的回忆感。你不可能知道故事具体的环境,人物的具体相貌,但是你觉得你仿佛和主人公在梦中经历了那些故事。这就是回忆感。
如果这个小说要拍摄成电影,演员不可能依靠原来的小说来表演。就像上面提到的情节,大量的议论不能被表演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编剧把这个议论的内涵想办法用电影的方式取代,旁白或者用一些对话表达。大量的心理描写也是不可能表演出来的,需要精简成简单的表演动作,演技高超的演员可以通过几个表情和动作表达出复杂的心理状况。 所以,简单的说,剧本就是为了指导舞台剧或者电影的表演的特殊小说。
由于剧本的针对性强,所以其表达风格就不能像小说那样随意。要一场一场的叙述,不能出现大量的第三人称议论,所有艺术指标都要尽量集中到人物的性格塑造上,而这个效果是依赖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完成的。那些表情描写并非不能用,适当的运用有时候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还是体现在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上。你要时刻想着这个剧本是指导演员表演的,你要营造一种具体的画面感。这是和小说最大的区别。
剧本并非要出现大量的对话。优秀的剧本,对话过程十分简练,一句话可以概括一个人物在整个剧本的性格或者命运。简单的对话对于表演者的发挥是很重要的。对话太繁杂就会拥有了小说的嫌疑。
小说里,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时不时跳出来大发议论和感慨,字词之间都游走着作者本人的影子。剧本中不能出现这个状况,剧本作者就是幕后操作者,他指导着具体的场景和人物的表演,但是不会走上台前说话或者表演。
从某些角度说,剧本作家和小说家并非同行。小说家需要高度的文字敏感和想像力;剧作家不一定需要高超的想像力,但是需要拥有捕获具体场景的具体内涵的能力。剧作家转行导演是有绝对优势的。电影史上,很多极富才华的导演本身就是编剧,反之亦然。
现在一些剧本和小说其实已经没有明显的区别了。这是国内文学艺术水平不高的表现。剧本作家需要高度的画面敏感度和精确叙述能力,把剧本当小说写的人,都是缺失这些能力的人。这给国内电影艺术带来极大的伤害。
所以无法推荐剧本。要看剧本,去书店买吧,国外的剧作家很多。不过曾经看到《幸福时光》这个剧本,先不说张艺谋的这个电影拍得怎么样,总之这个剧本还是很不错的。当然,你也可以去看《雷雨》,那是一部严格的剧本,但就怕你看不下去。年轻人需要先培养兴趣,如果你看了《雷雨》发现自己很讨厌那个故事或者风格,估计你也就没下文了。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剧本来看才好。
剧本是对话的形式。小说着重展开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