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位即金本位制 (Gold standard),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金本位是一种贵金属货币制度,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在金本位制度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含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值-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
金本位制总共有三种实现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兑汇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最具有金本位制的代表性。
1、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将黄金铸币作为法定本位币,而银币则退居辅币地位,它的自由铸造和无限法偿能力受到限制。
黄金作为本位币就有无限法偿能力,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任何人都可以向国家造币厂申请将其所有的黄金铸造成金币或将金币熔成金属块。黄金的输入和输出在国与国之间可以自由进行转移。
金币本位制的统治地位长达100年,其间对资本主义的生产起到过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世界黄金产地分布不均匀,金币磨损等原因,金币本位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逐渐被金块本位制和金兑汇本位制所取代。
2、在金块本位制。
在金块本位制中,可以兑换黄金的银行券代替金币,任何人都可以将所持有的银行券兑换成等价的黄金。虽设有兑换上限,但一般人的财富很少会超出此限,这种制度可以舒缓黄金产量不足和损耗等问题。
3、金汇兑本位制。
金兑汇本位制也称做虚金本位制,当一个国家实行这种货币制度时,需要将黄金存放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本国货币与之实行固定比例率,只有当此国货币兑换成黄金存放国的货币时,才能再兑换成黄金,这是一种殖民地性质的货币制度。
上述两种货币制度基本上到1970年代已逐渐消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于1797年实施金本位制,宣布铸币条例,发行金币,规定了含金量,银币处于辅币地位。
扩展资料:
经过漫长时期,金本位制始于19世纪的英国,到19世纪末,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金本位,随着金本位制的形成,黄金承担了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媒介,黄金的社会流动性增加。黄金市场的发展有了客观的社会条件和经济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受到通货膨胀、物价飞速上涨的影响,加之黄金分配极不均衡,已经难以恢复金币本位制。
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城召开的世界货币会议上决定采用“节约黄金”的原则,实行金砖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在金砖本位制度下,各国央行发行的纸币货币单位仍然规定含金量,但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完全由银行发行的纸币货币单位所代替。
由各国的中央银行掌管和控制黄金的输出和输入,禁止私人买卖黄金。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以维持黄金与货币之间的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正式在1919年停止实行金本位制度,于1926年恢复使用金砖本位制度。但只允许中央银行及各国政府之间进行黄金交易活动。
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
60年代,美国由于陷入越战泥潭,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出现不可抑制的通货膨胀,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
同期战后的欧洲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为了资产保值黄金就成了最好选择,于是各国为了避险美元危机和财富保值需求而纷纷抛出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使美国政府承诺的美元同黄金的固定兑换率日益难以维持。
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了60%以上。美国政府被迫放弃按固定官价美元兑换黄金的政策,各西方国家货币也纷纷与美元脱钩,金价进入由市场自由浮动定价的时期,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彻底崩溃。
1976年,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牙买加协议》,废除黄金货币化,设立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虽然废除了黄金作为货币使用,不过由于黄金的金属属性并没有被世人抛弃,依然受到国家和个人投资的青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本位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Mint Parity)来决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美国国内不流通金币,但允许其他国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兑换黄金,美元是其他国家的主要储备资产。但其后受美元危机的影响,该制度也逐渐开始动摇,至1971年8月美国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并先后两次将美元贬值后,这个残缺不全的金汇兑本位制也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