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唐以后,尤其是宋以后,中央集权日益加强,皇权迫切需要一种能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和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服务的精神力量。儒家关于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关系的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君权、父权、夫权,这正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需要的。于是合一的思潮中,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中心位置。同时,“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它必须接受封建宗法传统思想,即纲常名教思想,才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除了它的宗教修养以外,它也是以维护纲常名教为基本内容的,不得不与儒教合流”①。在这种情况下,宋以后人们的思想大受禁锢,即使社会上存在种种矛盾,但维护社会秩序,也就是维护既定传统的思想使得各种不满现实的力量在心灵上受到束缚,正如“一个人长期囚禁在幽室,必然苍白失色,一株树生在大石缝中,其根枝必定盘结扭曲。儒教压制了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抬头”②。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弹性体制下不曾出现体制外异己力量的原因之一。
正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在宋朝以后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连明朝后期起传人中国的天主教,也试图儒学化③。“然而这一尝试并不成功,因为它尽管使天主教曾一度有较大发展,得到相当一部分儒生的认同,但最终并未使天主教与儒学真正地融合,而这正是天主教在清代中叶销声匿迹的深层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小农经济,由于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需要一个权力比较集中执行力强的政府
封建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
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断完善封建制度。
还有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尊君~
因为百姓文化程度不高,没有象国外那样的思想解放。而朝廷中央集权得厉害。皇帝又很会来事儿。比如和道教、佛教的“勾搭”在一起。上梁不正下梁歪。百姓也就对神学深信不疑了。而且中国太太平。也就没什么像外国那样的日心说啊什么的。没人质疑皇帝,质疑神学,封建制就这样一直存在。直到外国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