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据史类作品记载秦朝设置,秦朝以后多为虚职。
据说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商代的军队组织分右、中、左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古称三公,自北魏以后又称三师。
官职
太师、太傅、太保古称三公,周代开始设置。在周代,权力很大,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在周天子年幼或不能行使权力的时候可以总理政务。历代沿置,仅为虚衔,无实职。用于加授给年高望重的大臣。自以九品十八级区分官员等级以来,均为正一品官。
太师、太傅、太保自北魏以后又称三师。
商代的军事建制
商代的军事建制。商代的军队组织分右、中、左三师。《殷契粹编》五九七片:“丁酉贞,王作三师,右、中、左。”
(1).三公的副职。亦称三孤。《大戴礼记·保傅》:“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汉书·百官公卿表序》:“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唐杨炯《明威将军梁待宾神道碑》:“位隆三少,化浃五胥。”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二·二品直拜三孤》:“文臣至尚书,六年始得东宫三少。”
(2).三位知名的年轻人。(1)晋 王羲之、王承、王悦,俱少年知名。人称王氏三少。《晋书·王羲之传》:“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2)唐 李嗣真 与同时学士赵献臣、徐昭任职弘文馆,俱称少俊,馆中号为“三少”。见《旧唐书·方伎传·李嗣真》。
三孤是指周成王时立少师、少傅、少保的合称,是三公的副职。其地位低于公而高于卿。秦、汉以后废,北周时复置。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复置,作为次相之任。明清无固定员额,而作为荣衔。出自《北堂书钞》卷50引许慎《五经异义》。
不懂。。。
这些官在商朝周朝地位极高,权利极大,与丞相差不多。
秦朝建立了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首的三公九卿制度,这些官位就失去了以前的地位,汉朝以后就成了给功臣重臣的荣誉加官,为正一品,地位高,无实际权力。
隋唐至宋朝的宰相一般都是三品,只有尚书令一职为正二品(这个职位唐朝自唐太宗担任过,就废除了)。隋唐一般三品就是宰相了,亲王以及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等才是正一品。
元朝明朝清朝才有正一品正二品官,但明朝后就不再设立宰相了。太师、太保、太傅为正一品,三少、三孤等都是荣誉加官,无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