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般若?佛教的般若到底是什么意思?

2024-11-22 22:01:0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般若的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或者“般若波罗蜜”。在印度瑜伽经典《瑜伽(合一)经》中有明确定义:辨识智慧是消除见者和所见结合并引向解脱之道的方法,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

合一的八个分支:外律、内律、调身、调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这个辨识智慧通过七重分支,到达最后一重。

扩展资料:

一、求声闻智慧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1、非学非无学智慧 非学非无学智慧者,如干慧地、不净观、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处、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等。

2、学智 学智者,苦法忍慧,乃至阿罗汉第九无间中金刚三昧慧。

3、无学智 无学智者,阿罗汉第九解脱智,从是已后,一切无学无尽智,无生智等。是为声闻智慧。

二、求辟支佛智慧亦如是

但以是人无漏善根纯熟,虽生无佛之世,不从他闻,自然觉悟得禅定,三界漏尽。所得三明六通等,为德小胜声闻,是为辟支佛智慧。又以观十二因缘智慧深利,能侵除习气,胜于声闻,从四谛观门断结,此为异也。

三、求佛道智慧者

菩萨从初发心已来,行六波罗密,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无余涅槃。随本愿力,从是中间,所有智慧,总相别相,一切尽知,是为佛智。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三种智慧,故名为般若。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随所修智慧中,能具足五种心者,是时般若名波罗密也。何等五?一者了知智慧实相,非境非智,心无所得,而能遍学三乘智慧,及一切世间知见。余四心如檀中分别。

菩萨能如是,于所修智慧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得智慧,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智慧,皆名行般若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道果,方是般若波罗密具足成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般若

回答2: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 ,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般若,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是根据梵语音译的佛教术语,读作bō rě,意为智慧,为三无漏学、六度之一。 

般若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高僧支娄迦谶所译的《道行般若经》,距今已经两千年了。般若在中国没有相当的名词可以代替,所以译经家不直接汉译为“智慧”,而以音译。

佛教徒认为,般若是经由内观所产生的正见,是深刻地体验真理所得到的特殊智慧,代表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世界观;般若是解脱世间烦恼、了生死的大智慧。佛教认为,为了生活上的需要,或者为了达到某种实用目的的智慧,是方便智。世俗的方便智是不究竟的、不完满的,甚至一般的哲学家、科学家的智慧仍然局限于方便智。

扩展资料:

般若思想的内涵

一个核心就是“假有性空”。从字面上来看,“有”和“空”是矛盾的。“有”的存在是一种假象,“性”是指它的本质,本质是“空”。

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

因缘含义: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缘起论是般若思想的基础。般若重视“缘起”。今天,我们不论站在什么立场上来看,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确实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般若

回答3:

般若是佛法两大分支“般若”、“禅法”中的一支。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 ,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般若一词出自印度瑜伽,意为辨识智慧。在印度瑜伽经典《瑜伽(合一)经》中有明确定义:

辨识智慧是消除见者和所见结合并引向解脱之道的方法,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合一的八个分支:外律、内律、调身、调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这个辨识智慧通过七重分支,到达最后一重。

扩展资料:

般若种类

以种类而言,般若有二种、三种、六种之别,二种般若有如下之三者:

一、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菩萨所说之般若。

二、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一切对境之真实绝对者;此虽非般若,但可起般若之根源,故称般若;观照般若,即能观照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

三、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世间般若,即世俗的、相对的般若;出世间般若,即超世俗的、绝对的般若。又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若加上方便般若或文字般若则称三般若。

方便般若系以推理判断,了解诸法差别之相对智;文字般若系包含实相、观照般若之般若诸经典。又实相、观照、文字三般若加境界般若(般若智能之对象的一切客观诸法)、眷属般若(随伴般若以助六波罗蜜之诸种修行)、方便般若,则称六种般若。

回答4:

智慧,通过直觉的洞察所获得的先验的智慧或最高的知识。

在印度瑜伽经典《瑜伽(合一)经》中有明确定义:辨识智慧是消除见者和所见结合并引向解脱之道的方法,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

合一的八个分支:外律、内律、调身、调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这个辨识智慧通过七重分支,到达最后一重。

扩展资料

般若十种利益: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着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为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是为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修禅而无所住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着,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六、魔不能扰 谓菩萨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元不异,魔虽发现,即无所怖,是为魔不能扰。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为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达生死海底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诸法,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为达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愍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为起增上悲。

十、不乐二乘道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惟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般若(宗教术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般若

回答5:

般若,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在印度瑜伽经典《瑜伽(合一)经》中有明确定义:辨识智慧是消除见者和所见结合并引向解脱之道的方法,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

以种类而言,般若有二种、三种、六种之别,二种般若有如下之三者:

1、共般若与不共般若。

2、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

3、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

扩展资料:

般若的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或者“般若波罗蜜”,意思是智慧。佛教认为,般若智慧是一种洞视彻听、明了所有的无上智慧,与凡世间的聪明智慧是不一样的。为了区别于人们通常说的“智慧”,所以称为般若。

根据《大般若经》中的解释,大乘佛法与般若相通。般若就是大乘,大乘就是般若。般若是所有善法的基础,所有的佛法都可以被纳入般若之中。般若造就了众佛,相当于众佛的母亲;般若能够显示出世间诸法的实相,也是如来的母亲,先有般若,才有如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般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般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