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在说的一句话就是“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所以说童年的记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草蛇灰线、绵延千里。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时光,这将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养分,使人受益终身。
一个美好的童年时光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度过的,如果父母在这段时期缺席了或者经常性地缺失陪伴,那就会造成这个人的人生的缺憾。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是能够滋养人生的,只有高质量的陪伴才能够让孩子收获幸福,拥有安全感。高质量的陪伴指的是父母能够与孩子心意相通,积极充分地进行交流,在一起愉快地玩耍,一起认真地学习。
作为父母,想要高质量的陪伴孩子,首先就要放下作为父母的架子,与孩子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只有地位平等了,父母与孩子的视角才会一样,这样的交流起来才会没有阻碍,孩子才能够放开心扉,跟父母倾诉自己的内心,增进双方的了解和信任。其次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致志,放下手里的手机,也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和其他私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对于自己的重视,是真的在陪伴自己而不是一心二心,人在操营心在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父母想要高质量的陪伴孩子,一定要以孩子的合理需求为准,而不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一件事情是否可行。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导,玩孩子爱玩的,学孩子爱学的。孩子只有在父母的高质量的陪伴下,才能够更加积极健康地茁壮成长。
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是对于双方的人生都至关重要的。孩子的童年是很短暂的,父母也要非常珍惜这段与孩子共同成长进步的美好时光。
放下一切,全身心在孩子身上的陪伴才算是高质量的陪伴。如何做到这点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 关注当下:关注当下是我们高质量陪伴孩子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放空自己,不去想晚饭吃什么,不去担心明天的工作任务,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目前正在做的事情上,一旦我们全身心在孩子身上,孩子也是能感受到的。
2. 建立连接:建立连接的前提是观察孩子,观察孩子此时此刻正在做的事情,可能他正在玩乐高,或者正在探索桌子上的小部件,我们就是简单地观察他,然后跟随孩子的行为方式和此时的心情,去调整我们跟他说话的方法和节奏,这些孩子都是会感受到的。
比如,孩子玩乐高时,遇到困难,有点急躁,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轻声细语地鼓励他或引导他,让他平静下来,这样他才更有信心克服困难,这样也更容易建立连接接。相反,如果我们不管不顾,想到和孩子玩了,就一把抱过孩子,捏捏脸蛋,亲亲小嘴,这样子孩子就不会有被尊重的感觉,自然也很难建立连接。
3. 引入孩子学习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孩子关注的东西相关,引入当下适合他学习的内容,比如,一个爬行期的宝宝想要一个玩具,与其直接拿给他,不如把玩具放到他面前一点点距离,让他自己爬过去拿到。通过自己努力拿到玩具的孩子会很有成就感。
不过,这个过程得注意不能引入难度太大的学习内容,孩子容易丧失自信心,破坏刚建立起来的连接。
想要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必须也得建立在家长耐心观察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学会了什么,还可以学什么等等。
高质量陪伴孩子看似很简单,却也是一件需要家长刻意练习的事情,希望我的文字对你有用。高质量地陪伴也是我一直在练习的内容,希望我们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欢迎添加我的私人微信yxx211,愿我们一起在育儿路上,成为更好的自己,带出更好的孩子。
高质量陪伴并不是代表一定要带孩子进行高端的旅游景点旅游,住高端的酒店吃高端的食物,而是父母能够全身心地陪伴在孩子身边,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现在又不少父母工作之余是会陪伴在孩子身边,然而当孩子说要爸爸妈妈讲故事时,他们可能会给孩子一本书,让他们自己在房间看,或者给他们一部PAD,让他们看《小猪佩奇》,一集又一集,孩子会沉浸下去,而父母则能安心地当他们的低头一族,抱着手机守着孩子,名曰陪伴。
有亲友表示,婆婆帮忙带孩子,就是让孩子看电视,这样他们不吵不闹,都很乖巧。我自己是家里没装电视,有时候有一些诸如比较好的节目《朗读者》之类的才会用PAD看,而且尽量避开孩子。
除了周末节假日,我每天集中陪伴孩子的时间是下午下班后到她们入睡前。我们一起完成作业,比如课本上的习题、练舞(孩子天生有责任心,自己要求完成,而且其实是提前上的幼儿园小班)。吃过晚饭后,再休息一小段时间,就会先洗澡。洗澡的时候我们也有各种仪式,比如进出浴桶比如吹头发时讲故事,孩子都很期盼这样的时刻。
洗澡后的小儿推拿,通常要进行15-30分钟。从前为了让孩子配合,会给手机看视频或者照片,现在会要求推拿完才能学习汉字3个,小朋友乐于等待。因此,在推拿时,我们可以聊天做一些小游戏。过后就是讲各种书和自己每天要编故事的时间,进行完后孩子刷牙、上洗手间,准备上床睡觉。高质量的陪伴因此而来。
父母的陪伴是有质量的,尤其是日常中的行为示范,是随时产生的。比如,除了陪孩子做一些有意思的活动,像读书、游戏、参观、旅游等,寓教育于活动中,更多的是平时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像按时作息、吃饭不挑食、与家人朋友相处真诚有礼、外出遵守公共秩序等,不经意的“陪伴”效应更大。最后,父母还可以智慧地把陪伴孩子倒过来,让孩子陪伴父母。例如,处于小学、中学阶段的孩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陪伴”父母去工作,让孩子看到与家中不一样的父母,增进了解的同时,体谅父母由于工作带来对自己的“疏忽”。此外,这也是对孩子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