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六大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词,其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核
心素养是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 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 六大要素,具体细化为 18 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以针 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旨在回 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转变育人理念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 召唤另一个灵魂。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应具体研究学生,探究
他们的政治角色、社会责任、人性品格、素养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 学生成长的潜质和可能性,注重理想信念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关注学
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理念,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 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当前的学校 教育就如有人所说:
“老师,对不起!我把您教的都还给您了。
”不能 不引起大家的思考与反思,我的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甚至还是与学生 共同学习的好伙伴。
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仅仅是帮助者与好伙伴。
那么作为一个好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养至关重要。
什么 是人才?是听话,成绩好的就是人才,还是有独立思考但淘气的孩子 是人才?
互联网时代,对教师自身综合素养要求更高了,因为学生除了在 课堂获取知识,还可以在课外或通过网络获取知识。
教师不仅要培养 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提升责任感与幸福 感。
所以,提升教师素养是关键。
二、提升教师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备受关注时,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个问题,即教师的 素养。
因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
核心素养在教 科书中呈现的隐蔽性与拓展性, 教学目标中素养目标的模糊性与延续 性, 以及学生评价指标的内隐性与动态性等, 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充当改革理念研究的参与者;教师要继承已有的改革成果,做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动行动者,要主动将学生核心素养转化成“可
教”的内容;又要做好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教学衔接,因此要做基于核 心素养课程教学目标的缔造者,而非原有课程教学目标的执行者;教
师要做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的改良者,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 心素养及其相应评价标准,对学生评估的现有指标进行改良和优化,
开展个性化学习诊断与“学会学习”专门指导。
由此可见教师素养随 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相应地要快速提升。
三、着力教学实践 首先,研究学情。
教师上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 习,教会学生做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教师上课面对的 是有血有肉、有思维、有情感的灵动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备课要为 学生着想,为学生量体裁衣,要适合学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备课
时,教师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备课标和备教材是基础,是为学生服 务,备学情才是重点。
所以,真正能够驾驭教材过程的高手,是根据 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使教学结构服从于学生的思维和 接受能力, 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全身心、 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新知中。
其次,活用教材。
课程是培养人的重要载体,教材是教师实施课 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 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它是教学 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
更是教师学科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 归宿,是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的底线;同时也承认教师是课堂教学决策 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所以,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 析、研读课标与教材,在正确领会课标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 生的学情设计课堂教学。
因此,吃透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关键。
但教材是死板的, 教学活动是灵活的。
在使用教材上, 要坚持灵活性、 创造性,实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真 正成为教材的开发者、体验者和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 “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材料,要教得好,使 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根据 学生实际 “活” 用教材。
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 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 增补、校正、拓展、变通、调序等。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 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 水平和经验,对教材进行加工。
教师应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富有挑战 性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
主探究和何种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思考方 法。
再次,师生互动。
历史课堂是师生活动交流的场所,课堂上学生
活动如何进行评价?以活动单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一方面体现新课 程的以生为本的理念,以活动为载体,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
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另一方面也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原则与精神,对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升将会大有裨益。
最后,凸显主题。
教学主题是统领一课的核心,是教学应该完成 的主要目标,往往也教学中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
在教学主题的引领 下,资源的开发、重点的确定、材料的使用、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 展都有了中心,课堂教学就有了灵魂,对学生认识与理解历史、提高 判断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
而且,恰当的教学主题,对实 现历史教学核心价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诉求 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教学境界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要当好 经师,又要当好人师。
在教学中渗透教育,做到教书与育人两不误, 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的基础, 又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促进学生素养不断进阶、提升。
教师要变教学视角为教育视 角,突破传统的知识视野、课堂视野,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 心田,使学生健康成长。
“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 :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