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潜意识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本能冲动。只要能够让内心感觉到快乐的,就会不择手段地去争取。也可以说,“本能”所遵循的就是“快乐原则”。比如在马路上看上一个喜欢的男孩,心中会产生一种想去接近的冲动,这便是本能。
但是,就现实生活而言,不可能把本能的欲望统统付诸于实施。至少大多数人不可能直接冲上去对那个陌生的帅哥说:“我喜欢你,跟我上床好吗?”因为社会是需要道德规范制约的,而这种规范也不知不觉地内化到了人的意识中,成为遵循“道德原则”的“超我”,从而限制了本能的肆无忌惮,由此也就保持了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平衡状态。
然而,本能的欲望却并非就此偃旗息鼓。在意识的深处,它依然不断地积累着能量,如同被堵塞的火山口下滚动的岩浆,随时随地蓄势待发。有时候,它也会从一些松动的缝隙中探出身子,比如我们睡觉时做梦,很多时候往往是本能欲望的表现形式。也许从来路不拾遗的人会梦见自己成了江洋大盗;平时一向忠实于妻子的男人会梦见自己到处拈花惹草……我们时不时有这样的体验,梦中往往在做着一些连自己都觉得无法相信与想象的事,其实这就是本能在表现着自己的能量。
笔者在最近做过这样一个梦,在梦中竟然亲手杀死了一位向来善待自己的长辈,而且还将其毁尸灭迹。醒来后,我苦苦思索着做这个梦的原因,终于想起了偶然的一次这位长辈曾在自己的电脑中发现了一些属于个人的隐私内容,从而引起了一阵小小的恐慌。尽管这件事本身只是昙花一现,却就此留在了潜意识中。
有人会问:“即便是发现了隐私,也用不着杀人这么夸张吧?”是的,本能的欲望就是这么极端,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很难想象,如果我们的人格结构中只有本能而没有“超我”约束会是什么可怕的样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神病人便是属于这样的情况。
面对意识中这样一块不安分守己的欲望,常常让我们焦虑万分。我们的身体在面对细菌、病毒的入侵时,免疫系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以抵御外界的侵犯,同样人的意识在面对冲动的本能欲望时,也会有一套心理上的免疫系统来缓解紧张与焦虑,从而保护我们的心理健康,这在心理学中便称作“心理防御机制”。
“超我”对于本能的约束,使其只得埋藏于意识的深处,这便是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压抑,也是其他类型防御机制派生的基础。这种防御机制的原理是“意识中感觉不到,便自然不会有焦虑的情绪了”。但正如前面所说的,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被压抑的欲望经常会以一些扭曲的形式加以表现。梦便是其中的一种,另外日常生活中许多看似不经意的念头或行为举动,往往也体现着本能的宣泄。
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因为BF不够关心自己,心中觉得不快,竟然一下子想不起把他送给你的礼物放在哪里了、甚至于忘记了他的生日等一些重要的信息?这种事情看似很偶然,实际上恰恰是对BF不满情绪的表露。如果不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获得排解,则很有可能会导致和对方大闹一场。
当然,心理防御机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就像身体的健康一样,当血液加快流到鼻腔与感染呼吸道的病原体做斗争时,便是一种身体自我防卫,但客观上却让我们感到鼻塞、流鼻涕等一些不舒服的症状。从本质上而言,“病”其实就是一种身体的保护。心理防御机制也同样,当我们采用的错误了防御机制来面对本能冲动之时,便会产生一些心理困惑乃至心理问题。
以本文开头所述的情景为例,有些人采用的方法就是回到家里以后大发脾气。也许家人很小的一个过失,便会引来他的雷霆之怒,这便是“转移”的心理防御机制,即将压抑起来的情绪与冲动转移到主观上认为相对安全或者可以接受的对象身上。假设家庭成员采取的方法是忍让,那么自然相安无事。可如果旁人不能理解他的行为,继而与之大吵大闹,那就必然会对他本人造成更为严重的情绪。可见,这时选择这样的“转移”方式就未必是一种恰当的心理防御机制了。
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开心的事,笔者一般采用的方法便是写文章,而且偏偏只在有一定情绪之时才能产生灵感。诗人海涅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来想象上帝对于创造的解释:“创造之冲动,源根于病痛。借由创造,我康复;借由创造,我硕健。”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的提出者、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更断言:“文学创作皆源于苦闷。”
当被压抑的欲望中积蓄的能量转化成一些建设性活动的冲动时,便标志着另外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升华”的出现。这是一种相当具有社会效应的机制,原因就在于他把极度自私的本能转化成了对社会有益的建设成果。文学创作便是其中的表现形式之一。
一位外科医生在完成了一个出色的手术之后,他万万不会想到自己成功的背后会是“想要伤害别人”的欲望在驱使,而这恰恰就是一种极为典型的“升华”机制。
“否认”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防御机制,“掩耳盗铃”便是代表。跟一位心理承受能力向来脆弱的对象说明亲人过世的消息时,他的第一句话便是:“不,这不可能是真的。”而客观上他终究要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一旦不得不确认结果之后,往往便会导致更严重的情绪反应。
比“否认”更加复杂的一种防御机制就是“合理化”。当遭受到挫折、或者以不正当的动机做某事时,总会找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比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王胡打了阿Q,他便说用“儿子打老子”来安慰自己),以及酸葡萄心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都是“合理化”的表现。
“仿同”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即把自己所钦佩或者所崇拜的人的特点当成是自己的特点,用以掩饰自己的短处。“仿同”作用分为两种,一种是近似于模仿,如笔者曾认识同志圈内一个家族社团的领导人时常将自己与武则天、慈禧太后相比较,并以“老佛爷”自称,由此来突显自己的权位与尊贵;另外一种是利用别人的长处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如一个相貌平平的男孩会渴望寻找一个英俊小生来当自己的BF,这样当别人夸赞他寻找到如此出众的恋人之时,他便可以感到心理上的满足。
有一则传闻称,二战时期的著名人物丘吉尔曾在洗澡时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突然闯入而感到尴尬万分。但素有“老奸巨滑”之称的英国首相随即灵机一动,双手一摊对罗斯福道:“尊敬的美国总统,我们大英帝国对你可是毫无保留啊!”随后,一切便在诙谐之中予以化解了。这种相当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便是“幽默”。可惜崇尚矜持风格的东方人们往往不谙于此道,常使得原本可以解决的困惑变得复杂化。
除了以上介绍的七种防御机制以外,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不自觉地使用更多的方法来调节自己。如在过年时不小心打破了碗,老人赶快象征性地说一句“岁岁平安”,以消除内心中认为“这是不吉利”的想法,称为“抵消”作用;有些小男生们在不开心时喜欢冲着BF耍小孩脾气,这便是“退化”机制,因为小孩子犯错不需要像成人那样负责;感情上始终不顺利的人时常想象自己能够拥有一个温柔、体贴的爱人,由此产生了“幻想”的心理防御机制……
应该说,每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本身都是中性的,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只有用在特别的情景下才会出现是否适用的差别。这种情景既包括自己当时的内心,也包括外界的客观因素。例如一味地只使用“压抑”来处理自己情绪便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当你的内心承受到压力的极限时便意味着猛烈地爆发。而一个为掩盖自己悲伤的人更不可能在庄严肃穆的葬礼上而使用“幽默”的机制(因为那样很可能会被人直接架起来扔出去*^-^*)。
当我们遇到困惑之时,不妨仔细想一下问题产生的原因,看看自己是否使用了恰当的心理防御机制,这样将大大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从而真正让自己的内心变成坚不可摧的堡垒!
这个名词太广泛了,看来你并不了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也许你现在只是有些小烦恼然后就翻这个方面的书,找到一个名词就对号入座.
这是很忌讳的,建议去专业的咨询室咨询下.或者,干脆放开不去想这些.了解一下森田正马的精神
心理当然可以调节,如果自我调节,必须有一定的过程和仪式,建议用记录的形式,慢慢地调整,可能有些效果,最好的效果是寻求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