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浒传书中没有的细节,比方说武艺招式名称兵器名称或者人物结局等野史或前传或评书等,谢谢!

2025-01-05 11:20:2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水浒》人物知多少
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塑造人物最多的恐怕要数《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及《水浒传》了。据《中国文学史》及其他资料记载:《三国演义》写了一千一百八十三人,《西游记》写了四百多人,《红楼梦》写了九百七十五人,惟独《水浒传》写了多少人,这些资料大多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有的说大约四百多人,有的又说六百人以上,这两者差距又如此之大,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水浒传》人物到底有多少?这一直是一个我想搞通的问题。一九八一年,我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对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四年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进行了全面、仔细的阅读,并作了详细的记录。在人物方面,我记录了每一回出场的人物及书中点到但未出场的人物。除去丫鬟、士兵、喽罗等“龙套”外,最后的统计结果是:有名有姓的人物五百七十七个,有姓无名的人物九十九个,有名无姓的人物九个,无名无姓,但对故事情节发展有一定作用的人物四十个。加起来一共写了出场人物七百二十五人,另外书中提到但未出场的人物还有一百零二人,总共为八百二十七人。
在出场的七百二十五人中,男人有六百六十五个,妇女有六十个。这七百二十五人如按其职业划分的话:官员八十八人,小吏五十六人,士兵四人,地主﹙包括士豪、富户﹚六十七人,知识份子五人,艺人十三人,僧道二十人,奴仆十四人,百姓五十八人,少数民族﹙包括辽国上下﹚七十四人,手工匠人十五人,娼妓四人,农民四十一人,绿林好汉三十三人,商贩三十人,其他起义军二百零三人。这些人物在书中大多有份小传,少则三言两语,多则洋洋万言﹙如武松的传多至十回书﹚,使其有血有肉,性格鲜明。
正文写到此应该说已基本结束。但有一点说明、一点补充不得不罗嗦几句。一点说明是原文付梓时,我写道“一共写了出场人物六百八十五人”。而今文却出现了出场人物七百二十五人,整整多出四十人。这四十人是原文中没有加上的无名无姓的人物。重写此文时,我翻阅当年的记录,又翻读了《水浒全传》的有关章回,觉得这无名无姓的四十八人非补上不可。比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回中的店小二就是个无名无姓的人物。此人虽无名无姓,但在此一回书中绝非可有可无。书中写到他的文字前后仅二百来个,分为接待鲁达,阻拦金老父女,遭鲁达痛打,报信未果及目睹拳打镇关西五处。字不多,但一个恃强凌弱、不知好歹,但又胆小怕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又比如“戴宗智取公孙胜,李逵斧劈罗真人”一回中的吃面老人,就人物形象而言,他没有前面说的店小二那么活脱鲜明,但对情节的发展、所产生的喜剧效果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水浒”人物知多少?》写成后,为了与广大《水浒》爱好者分享这一成果,《南昌晚报》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七日刊载了此文。没想到,此后不久《文学报》、《天津日报》、《羊城晚报》、《贵阳晚报》及《合肥晚报》等二十余家报纸陆陆续续转载了此文。更没想到的是,这一统计数字得到很多《水浒》学者及爱好者认可。他们在论及《水浒》人物时,也多引用此数字﹙见汪远平先生著《水浒拾趣》一书﹚。就连江西省二00六年小学二年级语文寒假作业中也有《水浒》人物有多少的题目,其答案也是我统计的数据。看到这些,我为之一喜,我总算是回报了《水浒》,为《水浒》作了一点点的贡献。

宋江为什么有三个绰号

在《水浒传》里,绰号最多的要数是宋江了。他一共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及“呼保义”这三个绰号。
“及时雨”这个绰号,《水浒传》里用的最多,陈述的最具体。作者在宋江一出场时,就这样介绍:“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赒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困,赒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及时雨”的行动很多。比如卖糟腌的唐儿“如常在街上只是帮闲,常常得宋江赍助他”,因此被唐儿称为是自己的“孤老”(即经常来买东西的主顾);又如送阎公一口棺材,给其家人十两银子安身;答应给卖汤药的王公一口棺材及送终之资;柴进庄为武松添置新衣,分手时送十两大银;揭阳岭上施舍薛永;江州城送二十两银子给被李逵点伤的宋氏卖唱女等等。这个绰号主要是说宋江仗义疏财的豪爽性格。
“呼保义”这个绰号,《水浒传》里用的不多,也没有像“及时雨”一样有详尽的解释。这个绰号却也有些来历。
这个绰号,最早是出现在《大宋宣和遗事》中。九天玄女的天书,在列出三十六人的名单后,末尾还写了一行文字:“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师。广行忠义,殄灭奸邪”。尔后,在龚圣与的三十六人赞中,也冠以“呼保义”这个绰号,并解释到:“不假称王,而呼保义”。而到了元代的水浒戏中,“呼保义”这个绰号更是广泛被采用;如《黑旋风双献功》、《同乐园燕青博鱼》、《大妇小妻还牢末》、《鲁智深喜赏黄花峪》等等,都是说:“姓宋名江字公明,绰号顺天呼保义”。但与此同时也开始出现了“及时雨”这个绰号。如《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杂剧的“楔子”里,宋江登场有段自报家门的道白,开始说自己是“顺天呼保义”,接着又说:“知我平日度量宽宏,但有不得已的英雄好汉,见了我时,便助他些钱物,因此天下人都叫我做及时雨宋公明”。到了《水浒传》中,作者大概看到“及时雨”这个绰号更能见实效,更能体现宋江的侠义行为,故取代了“呼保义”。
“呼保义”这个绰号是什么含义呢?清人程穆衡的《水浒传注略•呼保义》条中解释:“武正八品曰保义校尉,从八品曰保义副将,言吏员未授职,已呼之为保义也,又宋时相呼曰保义,仍亦通称,如员外之类。”从这个解释我们可知其二:一是“保义”是宋代低级武官的官名;二是宋代人相互之间,不管是不是官,都喜互称或自称保义,就好象现在我们称“先生”一样。“呼”是称或自称的意思,就是被人称为保义或自称保义的意思。程穆衡的这个注释,仅是对“呼保义”的来历及字面的解释。
那么,宋江的这个“呼保义”的绰号,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我认为元代无名氏的杂剧《梁山七虎闹铜台》第五折中,宋江有段道白曰:“安邦护国称保义,替天行道显忠良,一朝圣主招安去,永保华夷万载昌”。这解释再恰当不过,准确的很。宋江上梁山造反的目的,就是要“安邦护国”。怎么去“安邦护国”呢?就是“替天行道”。说通俗点就象阮小七唱的那样“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呼保义”这个绰号又体现了宋江性格的另一面:忠义。义是义气,江湖好汉共有的属性。宋江正是以江湖义气,集合了江湖上的仁人志士,一起汇集到梁山这个大熔炉来“替天行道”的。忠,有反对“奸佞”、“贪官污吏”和忠于宋氏王朝这几重意义,既矛盾又统一,这正体现了宋江这个特定人物的复杂心理。
“孝义黑三郎”这个绰号,“黑”是指宋江的肤色。书中道:“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三郎”是他的排行。书上说:“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既是老三,就应该有两个哥哥。哥哥叫什么?干什么的?《水浒传》里没有一句交待,不明不白,明显是个漏洞。这一点,我在《煮酒说水浒》一书中有篇短文叫“宋江的哥哥和老婆”,读者一看便知,这里就不多说了。这“孝义”是宋江性格的又一特征。孝敬父兄,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不管是在哪个朝代,哪个阶层都值得提倡。在这方面,宋江可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到郓城县做押司后,宋江便办了与父亲、家人断绝关系的文书,就是怕日后有事牵连到父亲和家人。也正因此,杀阎婆惜后,公人去捉宋太公,见了文书,也不能捉人,确保了家人的人身安全,这不能不说是孝。
宋江杀阎婆惜后,为了逃避官府的追究,不得不亡命江湖。离家前,他向父亲和宋清表达了若朝廷宽恩大赦,便回家团聚的愿望。因此,他根本就没有去投奔梁山泊那些义重情深的兄弟们,而是舍近求远,选择投奔横海郡的柴大官人柴进、白虎山孔明孔亮兄弟及清风寨的花荣。闹了青州道,他深知自己罪恶深重,已无路可退了,出于无奈,才想暂避梁山。上梁山前,也信誓旦旦地、浩浩荡荡地率领了一班兄弟向梁山行进。途中,在一小酒店巧遇下书的石勇,宋江从家书中得知父亲“病亡”的噩耗。书中写道:“宋江读罢,叫声苦,不知高低;自把胸脯捶将起来,自骂道:‘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人子之道,畜生何异!’自把头去壁上磕撞,大哭起来。燕顺、石勇抱住。宋江哭得昏迷,半晌方苏醒”。这段描写很切合宋江此时的心态。大闹青州道,他结识了一批好汉,而且都愿意跟随他上梁山,为之大喜,接家书父丧,又为之大悲,这真是乐极生悲,这一乐一悲,形成强烈对比。这悲喜真实、细腻。这里有违背父教,“做下非为”成了“不孝逆子”的悔恨;这里有“老父身亡,不能尽孝道”的悲痛。接着,他不管众人劝阻,执意要回家奔丧,又不忘给燕顺等人写引荐信。书中又写了他写信时的情况:“问酒保借笔砚,讨了一幅纸,一头哭着,一面写书;再三叮咛在上面,写了,封皮不粘,交与燕顺收了;讨石勇的八搭麻鞋穿了……酒食都不肯沾唇,便出门要走”。这会儿悲痛依旧,这里又写出了他归心似箭,匆忙中连信都未粘,奔丧时就穿上孝鞋,就戒酒食。这里有义——不忘引荐众好汉上梁山;这里有孝——吊念亡父。可当孝、义有冲突时,宋江是把孝放在首位的。自己放弃了“义”,但又不忘好汉之义,这孝义黑三郎的性格不就鲜明的很了吗?
回到家中,得知父亲并没有病故,把宋清责骂了一顿。当受到父亲的一番教训后,孝的思想在宋江的脑海里更占了主导地位。刺配江州前,宋太公一再叮嘱:“你如今此去正从梁山泊过;倘或他们下山来劫夺你入伙,切不可依随他,教人骂做不忠不孝的,此一节牢记于心”。宋太公的叮嘱,对宋江影响是极大的,宋江也的确“牢记于心”。大闹青州道时的那股子豪气、义气已是荡然无存了,满脑子是孝。当被劫时,刘唐要杀那押送公人,宋江说这是陷他于不忠不孝之地;当花荣、吴用要打开他身上的囚枷时,他说:“此使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当晁盖劝其入伙时,宋江回答:“哥哥,你这话休提!这等不是抬举宋江,明明的是苦我。家中有老父在堂,宋江不曾孝敬得一日,如何敢违了他的教训,负累了他……因此,父亲明明训教宋江。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如哥哥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哥哥手里乞死!”宋太公说了一次“不忠不孝”,宋江在梁山上下两次重复此话,孝心可鉴。
宋江之所以宁死不肯落草,一方面固然是牢记父训,不做“不忠不孝”的人,出于对父亲的尊重、爱护,怕拖累父亲,也是对老人尽一片孝心;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断配在他州外府,也须有程限,日后归来负农时,也得早晚伏侍父亲终身”。这里除孝以外,又夹杂着“忠”。他忠诚于天子,忠诚于朝廷。他认为:朝廷会大赦,还有大展鸿图的机会。如落草,既不忠,又不孝。宋江也正是以他的忠孝闻名于江湖,扩大自己在江湖上的影响的。
综上所述,宋江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绰号,是作者特意安排的。这三个绰号,体现了宋江多方面的性格特征。作者意在告诉读者:宋江是一个性格多元,而又复杂的人物,要正确认识宋江,必须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考量,才能给予一个正确的评价。如抓住一点或两点去评,就会得出片面的看法。学术界之所以对宋江的评论多种多样,问题大概也出于此。

鲁智深何时学的文化
据《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回书里经略相公介绍,“鲁达这人,原是我父亲老经略处军官,为因俺这里无人帮护,拨他来做提辖。”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知,鲁达是个职业军人,参军前干什么的不得而知。鲁达打死郑屠后,逃到代州雁门县,在一十字路口看见一伙人在看榜,书中写道“鲁达看见众人看榜,挨满在十字路口,也钻在丛里听。”鲁达是“听”,而不是“看”,作者为了强调这点,接着特意写下“鲁达却不识字,只听的众人读”。由此可知,在此之前鲁达是没有文化,是个文盲。
以后,宋江大军回京途中,鲁智深向宋江提出请假数日,回五台山去参拜师父智真长老。宋江听罢也要与鲁智深同行参拜,“求问前程”。到五台山后,宋江求问了前程,智真长老便叫鲁智深到跟前,送给了鲁智深四句偈语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园,见信而寂”,让鲁智深终身受用,这四句偈语正是鲁智深后半生故事的内容。我们且不说这偈语如何如何,但请注意:“五台山宋江参禅”一回书里,鲁智深接到偈语后,书上的几句话,“鲁智深拜受偈语,读了数遍,藏于身边拜谢大师“,这里他是“读了数遍”,既是“读“”就说明他认识字了。还有在“鲁智深浙江坐化”一回书里,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安歇时,半夜忽听潮声雷响,以为是战鼓齐鸣,跳将起来,拿了禅仗,抢出门去。当问清是钱圹江潮信响后,心中恍然大悟,想起师父智真长老的四句偈言。于是令寺中僧人烧水洗澡净身,书中写到“又问寺内众僧处,讨得纸笔写下一篇颂子:“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圹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且不问这颂子写的如何,至少我们可以知道鲁智深文化在不断提高,由不识字到能读偈语,最后不但能写而且还能写颂词,短短一二年功夫,学问见长,而且如此之快,罕见!罕见!真是神了!
在东京相国寺时,鲁智深与林冲一见如故。林冲此时书中写到“三十四五年纪”,与鲁智深结拜兄弟时,是鲁智深为兄,林冲为弟的,既是如此,鲁智深年纪最少也在三十四五以上。三十四五年以前一直是文盲,上梁山后一直冲冲杀杀也没时间学文化,就是有时间学 ,像他那么个莽汉连坐都坐不住的人,怎能静下心来学习?如能静下心来学文化,那也不是鲁智深了。再说梁山之上,也没要求兄弟们去扫盲,书中也没有一处写到学文化之事,怎么这鲁智深就无师自通了。想来想去百思不解,答案只有一个:作者的失误。
这个失误是怎么产生的呢?是有蛛丝马迹的。但这蛛丝马迹不是《水浒传》里有的,而是水浒故事中留下来的。《大宋宣和遗事》可说是最早写有水浒故事的书了,可以说是《水浒传》的雏形。在这本书里唯独没有鲁智深的故事,书中仅有“那时有僧人鲁智深反叛,亦来投奔宋江”一句,还有的就是绰号花和尚。这就让读者联想到《水浒传》里,鲁智深也是当了和尚以后上梁山的。但是到以后的元明杂剧中,有关鲁智深的故事就多了,如《鲁智深喜赏黄花峪》、《鲁智深大闹消灾寺》、《豹子和尚自还俗》等等。在这些杂剧中,听不到鲁智深“洒家、洒家”的自称,看不到他那睁目怒视的面容,全然是一个有教养、有文化的僧人。说起话来文绉绉的,很有几分文才,特别是在《豹子和尚自还俗》一剧中更为突出。比如当他从张善友家吃斋归来,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看眼前美景,竟然唱出:“我则是碧澄澄、青湛湛,远天边高岭上渐渐地彩霞收。翠巍巍,光闪闪,暮云端西山凹晻晻地红轮坠”,这么美,而又高雅的文句来,不但词语工整,错落有致,而且很准确的展现了山上看夕阳西沉的壮丽美景。类似这样的文句在剧中比比皆是。同样在这出戏《调笑令》一曲中,鲁智深觉得在寺中做和尚清静,免去了是非场上无休无止的龙蛇斗,整天可以“看经念佛同善友”,正因为整天“看经念佛”,才使得文才不断提高。这些杂剧中的鲁智深完全是个文化程度很高的僧人,所以才能说出上面所写的那么漂亮的文句来。这里的鲁智深,与《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相比,判若两人,好象是同名同姓的两个人 。杂剧中的鲁智深从形象到性格,从言语到行动都没有小说中可爱,《水浒传》作者大概也是发现了这一点。写作时对这个人物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改造时又有所疏忽,才造成一个文盲,竟无师自通的自学成为一个能读会写的文化人了 。也许有人会问,元明杂剧中,鲁智深是当了和尚后才有文化的,是不是他在五台山出家当和尚时学的文化呢?我说不可能。因为《水浒传》中没提供一丁点儿这方面的文字,前面没有任何铺垫,后面突然出现他会看会写,这就不能自圆其说,这只能是作者的失误。再说,从小说中鲁智深这个人物的性格看,他也不可能去学文化,而且年纪又快四十了,要学也学不好,说其能学好,那就奇怪了。
在这些元明杂剧中,还提供了两件趣事,虽与他有没有文化无关,但觉得不妨记下,供读者一阅。在《水浒传》中,鲁智深只有一个绰号叫“花和尚”。但在元杂剧《梁山泊黑旋风负荆》中,鲁智深还有一个绰号,这个绰号是读者万万想不通的绰号,他居然叫“镇关西”。这个绰号是李逵在《醋葫芦•么篇》中提到的“谁不知你是镇关西鲁智深,离五台山便落草”。《水浒传》又把“镇关西”这个绰号,从鲁智深身上借给了杀猪的的郑屠,让“镇关西”鲁达去打死另一个“镇关西”郑屠。这个绰号虽给了郑屠,但《水浒传》中还是写下了这个绰号原本就是鲁达的痕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回中,鲁达踢倒郑屠后,踏着郑屠的胸脯,看着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这也说明元明杂剧与小说之间的源流关系。
还有一个是《豹子和尚自还俗》中,鲁智深因挨了宋江四十大棍,一气之下,便下山到清静寺出家。几个月后,宋江思念鲁智深,派燕青劝他回梁山。鲁智深不从,无奈,宋江派鲁智深的妻子、母亲去劝他,鲁智深还是不允,最后用计才使得鲁智深回来。这里的鲁智深不但有娘有老婆还有孩子。在《大宋宣和遗事》里鲁智深本来就是个僧人,后反叛上梁山。在元代杂剧中的鲁智深,戏中也只说他是个和尚,没有写他有家室。这《豹子和尚自还俗》的作者也不知道根据什么写出他有妻儿。我估计大概也是戏不够,人物凑的规律吧!燕青劝他不回,再派他的亲人去劝,不是更能用亲情这层关系达到目的的吗?但戏中对他何时何地娶的亲等等一概没交待,和尚能不能有老婆也不管,这么写,《水浒传》作者当然看到了这“凑”的东西不合理。在小说中一点不留,让鲁智深更洒脱、更自由、踏踏实实地当和尚,鲁鲁莽莽地做人,更能发挥其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无挂无牵的英雄本色。关胜何能坐第五把交椅?
被列为马军五虎将之首的关胜,是《水浒传》第九十五个出场的梁山好汉,他露面较晚,第六十三回才开始有了他的故事:当时因宋江攻打北京城,救卢俊义、石秀,北京城一片惊慌。与宋江交战,又损兵折将,只好上奏朝廷,调兵遣将,前来救援。就在这时,衙门防御使保义、郡马宣赞推荐了一个人,可以担当“扫清水寨,殄灭狂徒,保国安民,开疆展土”的主将,此人便是大刀关胜。关胜当时仅是个蒲东巡检,是个县城武装指挥的小官,很不得志,好不容易天上掉下了个馅饼来,终有出头之日,关胜一听宣赞的话,便“大喜”。这“大喜”便充分表现出关胜的兴奋神情,并表示“得蒙太师呼唤”,一定“用功报国”。他是怎么“用功报国”的呢?一上任就来了个“围魏救赵”之计。即乘梁山大军攻打北京城,后方空虚,攻打梁山,“教他首尾不能相顾”。此计果然奏效,宋江只得领大军急回梁山,北京城之围骤解。接下来,关胜抓住了袭营的张横,又抓住前来营救张横的阮小七。在与宋江的对阵中,他大骂宋江为“水泊草寇”、“盗贼之徒”,大有与宋江势不两立之意。后中呼延灼诈败之计,被俘上山。上山后,他唯一的功劳就是主动请缨,带领旧部及梁山人马去攻打北京,在梁山好汉里应外合之下,攻下北京城,救出卢俊义、石秀。这里,关胜是有一定的功劳,但还不是主要的,就这么点事儿,芝麻大点儿的功劳,排座次时,他就高高在上,坐了第五把交椅,凭什么呀?叫人想不通。
论功劳吧,对朝廷他是立了大功,解了北京城被围之急,活捉了几个梁山好汉。这对梁山来说,不但不是功,反而是过。上梁山后,他唯一的功是参与了攻破北京城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他的功劳哪有石秀大呢?石秀孤身跳楼,震慑了敌人,救了即将处斩的卢俊义,为梁山大举攻城赢得了时间;他的功劳,也没有时迁大。火烧翠云楼这个重任,梁山之上无人可及,正是时迁这一把火,搅得北京城内大乱,宣布内应已到位,外合可进行,关胜也是无法与之并论的。攻下北京城,刘唐、孔明、孔亮救出卢俊义和石秀,张顺、燕青捉住了李固和贾氏。他关胜两手空空,能比吗?
论官位,他仅仅是蒲东巡检,充其量是蒲东这个地方的武装部长或县中队的中队长,比七品芝麻官的县令还差一点,比推荐他的宣赞还要小得多。与林冲也比不得,林冲虽说是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无兵权,官阶也不高,但是个京官,与地方官比,是见官大三级。与呼延灼比他也差得远,呼延灼是汝宋郡的都统制,张清是东平府兵马都监,董平是东平府兵马都监,官都比他大,可是关胜却莫明其妙地排在他们前面。
论地位,书上说关胜是义勇武安王关羽的嫡派子孙。关羽是汉代人,关胜是宋代人,这中间隔了近千年,不知隔了多少代?他再嫡派,也嫡不过柴进,柴进是大周柴世宗的子孙,柴世宗让位是公元九六零年,水浒故事写的是公元一零一一年至一零二五年间的事,柴进出场时已三十四、五岁,这柴进与柴世宗的相距年份比关胜与关羽相距的年份至少也差上了700年,再说柴进家还有太祖武德皇帝赐的誓书铁卷,还赐有领地,关胜望尘莫及,他哪有柴进地位显赫。还有青面兽杨志是五侯杨令公之孙。杨令公是宋代功臣,显赫一世,杨志也够嫡的,再说他应过武举,官至殿司制使官,论官阶比关胜高;还有呼延灼,是宋代开国名将呼延赞之孙,也够嫡的,关胜也难比。
论本领,书上说他“幼读兵书,深通武艺,有万夫不当之勇”。实战如何呢?他借兵五千,领宣赞、赫思文等人去劝降单延珪和魏定国,单、魏二人根本不卖帐,骤马齐出,直面关胜扑来。首战宣赞、郝思文二人被捉,关胜也“举手无措,大败输亏”。不是林冲、杨志“从两肋罗里撞将出来”,关胜是死是活是被俘还难说。关用不是“幼读兵书”,又熟知单延珪善用水攻,魏定国善用火攻?怎么一上阵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呢?岂不有点“纸上谈兵”之嫌。在征剿梁山好汉的战斗中,也未见他有“万夫不当之勇”。秦明出马,林冲怕他夺了头功,也飞将过来,直奔关胜,只战了几回合,“正待擒捉”,宋江便鸣金收兵了。宋江也看出关胜难敌秦明、林冲,怕伤着关胜。我认为关胜与他们单打独斗,也难说谁输谁赢。论本领,关胜在梁山算得上等,但这等英雄大有人在。
论年纪,关胜三十二岁,比鲁智深、林冲、宋江、卢俊义、柴林都小,论上山前后,他来的太晚太晚了,其他还有什么好比的呢?没有。他处处都有不如人处,有的地方与其他的好汉还相距太远,连他自己都说:“关某自从上山来……不曾出得半分气力”,他怎么就坐上了梁山第五把交椅?
想来想去,还是他自己的话提醒了我。这就是他请缨去劝降单延珪、魏定国前,对宋江说的一句话:“关某自从上山来,深感仁兄重待。”宋江这位仁兄的确是“重待”关胜的。阵前一见关胜的长相、披挂,就“与吴用暗暗地喝采”,借吴用之口“回头与众多良将道:‘将军英雄,名不虚传’”。林冲、秦明与之交战中,宋江又怕伤着关胜,鸣金收兵,并表示:“若得此人上山,宋江情愿让位”。当关胜领兵去劝降水火二将时,吴用心有疑虑,而宋江认为关胜义气凛然,始终如一,坚信不疑。宋江为何“重待”关胜?如此仰慕关胜呢?宋江有句话作了诠释,这就是“吾看关胜英勇之将,世本忠臣,乃祖为神”。仔细想想宋江这句话,也觉得好笑。关胜“世本忠臣”,那是关胜祖上的事,与关胜有何相干呢?关胜到本朝,就算不得忠臣,如果关胜忠的话,他就不应该背叛朝廷上梁山了。“乃祖为神”也是祖上之事,不能因为祖上是神,把他也当神来信奉着。宋代对关羽后代的崇拜,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中国人特别推崇、敬重关云长关公。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是经常看到供奉着关公的塑像,在香港的影视作品中,警署里都供有关公的塑像,警务人员出门办案时,都要焚香拜一拜,祈求其保佑。国人为什么奉关羽为神呢?关键在于关云长是个义重如天的人,过去江湖好汉最重义气,当然也就是崇敬这位以义为先的长者了。
说来说去,关胜能在水泊梁山坐上第五把交椅,理由只有一个:谁叫他姓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