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适应障碍?

2025-01-20 04:43:5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上患者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退。此种心理障碍常见于入伍新兵、大学新生、移民或灾民之中。
适应性障碍的主要表现:
1.抑郁:考上大学的激情荡然无存,对一切不感兴趣,自卑、自责,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
2.焦虑:紧张不安、心慌气短,无所适从。
3.行为障碍:新生中出现旷课、迟到、早退、逃学、寻求刺激等。
4.躯体不适:腰酸背痛,肢体麻木,消化不良等。
5.社会性退缩:逃避现实,独来独往,学习成绩下降,效率低下,学习能力抑制,生活能力减退,回避社交活动。
适应性障碍在大学新生中较常见,大约半年时间会慢慢消除。此时校方应对新生倾注更多的爱护和关心,家庭不割断和孩子情感的纽带,患者也可找心理学家进行咨询,必要时可以吃少量药物调整情绪、睡眠,治疗躯体方面的不适,一般会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适应障碍及病例 ( 更新日期: 2005-4-22 ) 作者:郭卜乐 [ TOP ]

适应障碍是指在可以辨认的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的影响下,由于易感个性,适应能力不良,个体对该应激源出现超出常态的反应性情绪障碍或适应不良行为,导致正常工作和人际交往受损。
临床表现: 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也可出现一些适应不良行为和心理功能障碍。以抑郁心境为主者表现为情绪不高,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自责、无望无助感,可伴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诊断:①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尤其是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如移民、出国、退休、入伍等)精神障碍始于事件后3个月内。
②有理由推断生活事件和病人的人格特征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理由是事发前病人一直精神正常,很多其他人都能顺利处理这类事件而无任何异常,有证词表明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③以情绪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有适应不良行为和生理功能障碍。
④精神障碍妨碍了社会功能,且病情至少1个月,最长不超过6个月。
适应障碍典型病例
某女,18岁,大学一年级学生。因缓起不愿与人交往、烦躁、情绪低落2月余求诊。患者自幼在生活上受到父母的宠爱,想吃什么父母就买什么,但在学习和 行为上严格要求。到了中学,父母更是不让她做任何家务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天看书学习。1996年考入某大学,9月由父母陪同入学,安顿后,父母欲 回家,病人不让,经父母再三安慰劝说后方同意父母回家。开始病表现尚正常,只是生活自理能力差。临近考试,病人忙于学习,经常吃不到饭,衣服也不洗,有时 不梳头就去上课,考试成绩也不理想,受到父母的严厉批评。病人渐出现情绪低落,不愿与同学交往,常独自一人在宿舍里唉声叹气、哭泣,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甚 至对父母说不想读书,想退学。并出现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常辗转床第久久不能入睡,次日感头昏脑胀,心烦,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食欲差,食量明显减少, 病人自诉没有胃口,不想吃。
既往史无特殊。足月顺产,幼时生长发育正常。7岁读书,学习成绩好。18岁考入大学,与同学来往少。平素性格内向、胆小、顺从。家族史无特殊。躯体及 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精神状况检查:意识清晰,接触合作,衣着整洁,年貌相符,定向准确,未引出幻觉、妄想。思维联想连贯性与逻辑方面无异常, 情绪稍低。自诉在家什么都好,自从上大学后,什么都要自己做,还要读书,感到力不从心,极不适应学校生活,经常想回家,不想继续读大学,爸爸、妈妈又不同意。自知力存在。
诊断:适应障碍应激相关疾病的治疗 治疗目的是运用各种方法处理症状,增强病人的应付技能。治疗方案常需要个体化,要根据患者的认知偏差、情绪和行为类型选择合适的心理、药物治疗方法。

再婚性适应障碍 ( 更新日期: 2004-8-17 ) [ TOP ]

无论是离异还是丧偶的人,再婚是理所当然的。大多数再婚的人,婚后都能适应夫妻生活,甚至是十分和谐美满,但确有一些人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这种不适应不仅反映在家庭人际方面,更主要的是反映在新婚夫妻的性生活方面。
有这样一位青年妇女,丈夫去世不久,出于生活需要,半年后再婚。她对新丈夫各方面都比较满意,新丈夫也比较疼爱她,可以说不次于前夫。但当他们过性生活时,她总有说不清的难受和别扭。一到晚上,灯一闭,眼一合,前夫的形象就出现在眼前。新夫的性欲比较强,两三天就有一次性要求,而且每次都持续半小时左右。她想拒绝,但办不到,于是只好忍受着折磨,丝毫乐趣也谈不到,甚至产生厌烦之感。她处在一种欲进不能,欲罢不得的状态下,非常痛苦……
类似的例子很多,不仅是妻子,丈夫时而也有如此不适应的反应,很影响夫妻的感情,使一方产生很大的误解,但又不好解释清楚。有时,从本心讲是想尽量适应,但意不由己。
上述现象,称之为“再婚性适应障碍”,是纯心理因素造成的,这就如同有些从旧居搬入新居的人一样,房子虽好,就是住着不舒服,为此产生焦虑和抑郁的人不少。
怎么解决这类适应障碍,一般有两条出路:一是设法与新配偶从思想认识上沟通;二是解决个人的心理困扰。但为了不影响感情,避免引起对方的误会,通常以排除个人的困扰为主。
所谓的困扰,自然是起自前后配偶的对比问题。还以上面那个妇女来谈:她的前夫是个科技人员,比较内向,也比较固执,但对妻子的感情细腻,很体贴。在性生活方面要求淡些,而且做爱的时间也短。而后夫是搞文艺的,人外向,是个乐天派,感情丰富但粗扩。性之所至欲纵难收,不过对妻子还是十分满意十分爱的。二人相比之下,她更喜欢后夫这种性格。
为什么她更喜欢后夫却不能在性生活方面与之和谐呢?这中间既存在过去与现在的性生活模式问题,又存在某种心理上的对前夫的愧疚问题。很显然,前后两个丈夫的性模式是有差距的,这差距需要通过与现夫的长期相处才能适应。通常再婚者,无论是男方女方都不愿主动甚至是在被动的情况去透露与前配偶之间的性问题。因为这会给自己与对方带来尴尬和不愉快,更有回忆或缅怀之嫌。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采用非语言性的沟通。再婚夫妇都应在结婚之初去熟悉对方的性习惯,并尽量主动去适应对方。本例中这位丈夫可能是大外向了,以为对现妻的爱就是频频的性生活,殊不知妻子既往性生活是平淡的,那么他就应该改换爱的方式,或减少性生活的频率,通过慢慢地带动诱导,最后达到和谐的目的。
至于这位再婚的女性,首要的是调整心理状态:有没有必要去愧疚呢?一个青年丧偶的人,再婚是必然的人生之路,既是再结婚,就会再有性生活,这种思想准备,在重新寻找配偶时就该有充分的心理酝酿,这位女性可能在这方面想得少了些。
按一般规律,离异者再婚后出现的性不适应要比丧偶者好得多。因为离异大都是感情创伤,离异者不可能有什么愧疚的想法,而丧偶多为感情的流连。当然这也和从独居到再婚的时间长短有关。
爱人的死亡是人们最痛苦的一件大事,尤其是急性死亡(如急症或意外)。由于没有准备,所以不可能有像“久病床前”那样厌倦疲惫的心态。配偶的死亡,在慢性疾病情况下,在弥留之际,通常都会劝说健在者,在他(她)死后重新安排其婚姻生活,这对以后的未亡人来说是有相当安抚作用的。可是本文例中妇女的丈夫是急性病身亡的,不仅没有留下任何遗嘱,而且却说了:“今生今世我只爱过你一个人。”拉着妻子的手咽下最后一口气。请想这位再婚妇女能不有愧疚的心理吗?其实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此。当现夫要求同房时,她脑中必然浮现出当年与前夫相聚时的种种情景,这对她的性生活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干扰因素。改嫁和“从一而终”的观念有着矛盾冲突,这对丧偶再婚的妇女是个不太好过的“关”。
在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时,主要的是消除旧观念,一定要面对现实,既然决定再嫁,就要对现爱人负责,不能旧情难忘,要把过去对前夫(妻)的爱转奉给现夫(妻)。当同房时,要更多地想到你只属于现在和未来,而不属于过去;要属于活着的人,而不属于死去的人;要属于现在爱你的人,而不属于过去曾爱过你的人。
为清除对前夫(妻)的流连回忆,建议再婚者,与配偶同房时,不妨在事前多做爱抚行动,加强对现配偶的印象和感受,在充分适应对方的性兴趣同时,也应即兴的表达个人的性爱好。再婚之初,彼此都会考虑到对方的状态,从而相应地改变过去的习惯模式。如果出于不好意思,尤其是女方,往往勉强顺从现夫的需要,一再迁就,势必出现不适应的障碍,等到新婚期已过,再想改变就会困难重重。
目前,婚姻登记处,只对未婚男女进行婚前性教育,而对再婚男女没有任何相应的措施。也许行政部门以为,“他们已经是过来的人了”,因而忽视了他们实际上也存在着的各种困惑问题。因此,面对这类困惑,也应对再婚者进行婚前再教育。

回答2:

适应性障碍的临床特征:一般是在环境改变(如移民)、地位改变(新工作岗位)、突发事件(患病、离婚、丧偶)等情况下,个体不能适应新的情况而出现的心理障碍,表现以情绪障碍为主,也可伴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一般成人以情绪障碍多见,而青少年则以品行障碍多见。在儿童可表现退化现象,如尿床、幼稚言语或吸拇指等形式。症状出现通常在应激事件或生活改变后一月之内。病人一般有个性缺陷,心理障碍持续时间在半年以内。临床上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以情绪障碍突出表现的适应性障碍:多见于抑郁者,表现情绪低落、沮丧、失望、对一切失去兴趣,也有以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心悸、呼吸不畅等为主。

(2)以品行障碍突出表现的适应障碍:多见于青少年,表现为侵犯他人的权力或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如逃学、斗殴、破坏公物、说谎、滥用药物、酗酒、吸毒、离家出走、过早开始性行为。

(3)以躯体不适为突出表现的适应障碍:患者可以疼痛(头、腰背或其他部位),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或其他不适为突出,而检查又未发现躯体有特定的疾病,症状持续不超过半年。

(4)以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为突出的适应障碍:患者原来工作学习能力良好,但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学习困难。

(5)以社会退缩为主的适应障碍:患者以社会性退缩为主,如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不愿上学或上班、常闭门在家,但不伴抑郁或焦虑。

适应性障碍的治疗原则:

(1)心理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可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疗法,也可用精神疏泄疗法等,必要时定期心理咨询。

(2)药物治疗:对抑郁、焦虑明显者可酌情使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物。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43786.htm

回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