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2025-04-15 09:00:2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你好

与中国近代“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不同,日本在其近代化过程中,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在于建设一种与传统文化可以相接相续的近代文明的体系,而不是将目的放在彻底砸碎旧有的文化体系,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提出所谓的“打倒孔家店”,即打倒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并简单地认为用西方文化来代替中国传统文化。“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孔教为是,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非。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⑤这种非此即彼观念导致的直接后果,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不分良莠地砸碎、抛弃;另一方面则造成食洋不化。其结果必定是文化发展过程的断裂:原有的传统文化丧失了,外来的西洋文化却也无以立足。

日本在近代文化建设中可以说较为有效地避免了这种倾向与后果。这首先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中可以看出,作为日本近代思想的发端,明治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具有承先启后的历史作用。以西周为代表的日本近代思想家们,极力主张建立一种东西方哲学思想溶合的理论体系。他们一方面高举西方文化中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另一方面为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继承了诸多传统儒学中被认为有价值的观点、学说,作为自己建构思想体系的基础。这样,在他们接受、学习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之时,形成的是与之有所不同的、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日本近代启蒙思想。例如,在伦理道德方面,都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却不主张象西方社会那样,把个人利益视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和目的。相反,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和提倡“天下为公”之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再如,在政治思想方面,都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却不主张实现西式的民主共和制,而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如果说对儒家忠孝观念的保留、继承,使得日本民族有效地保留了集团主义和对权威的服从,从而为日本近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巨大的社会力量。那么,与此同时,也是对儒家崇尚社会整体的整合,即“仁”的观念引导人们重视社会规范、“和”的观念促使人们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等这样的传统思想之继承,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社会变革、转型期的剧烈动荡。

不仅如此,日本在其近、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管理中,还实用性地高度发扬了儒家学说的一些方法和主张。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管理之父”涉泽荣一,就在日本各地遍设“论语讲习所”,创导以“论语主义”指导管理,把儒家思想方法应用于近代的资本主义生产管理之中,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并特别强调儒学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些人甚至通俗形象地将它解释为“论语加算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处于一种很特殊的地位,它是在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也是在日本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中被引入日本的。但是,儒家文化却不仅仅是被作为封建文化而只在日本的封建时代发挥其深刻的影响作用。历史表明,儒家文化的继承发扬,在日本的近代化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历史作用。它影响并塑造了日本民族的性格,客观上为日本迎接近代西方文明做好了思想准备,并进而现实而有效地帮助日本民族迎接了近代化的挑战。这种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其表现在今日之日本的现代化建设中仍可看到。

这是我目前水平的最大程度了

望采纳

回答2:

1.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2.民权服从国权;3.保留忠孝观念,避免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4.把儒家思想应用于生产管理中。

回答3:

传播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