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第5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效果?

2025-03-29 19:35:0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运用了对比。将1962年的物候记录与1961年,1960年比较,强调说明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在文学理论上,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它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扩展资料:

此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一看到这一题目会有“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这样的疑惑。但读了文章会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比    

回答2:

1.举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②、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便于读者理解。

2.作比较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作比较用于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影响。

回答3:

排比,列数字,举例子.假设,对比

回答4:

列数字,举例子。